请输入关键字
参观预约
在线观展
走近英杰
记忆北大
北大的才女——石青云(模式识别与图象数据库专家)
2020-03-29

石青云同志主持创建了北京大学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任该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信息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二十余年来在信息科学领域进行了多项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其中有些填补了国内空白,有些取得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她主持研究成功适于民用身份鉴定的全自动指纹鉴定系统和适用于公安刑事侦破的指纹鉴定系统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并进入国际市场……

——《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十佳标兵 北京大学申报材料》


石青云(1936~2002),四川合川人。北京大学教授、模式识别与图像数据库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并留校任教,1978年开始从事模式识别研究,1979年编写教材《图象恢复与数字滤波》,1980年相继提出《用于癌细胞识别的形状特征》、“树分类器设计方法”。1981年至1984年间,她建立了一类适于景物分析的属性扩展图文法;提出并实现了属性与随机树文法的高效误差校正句法分析算法及其对英文字符识别的应用。1980年秋至1982年春曾应邀作为美国普渡(Purdue)大学访问学者,在国际著名模式识别界权威傅京孙教授指导下研究。八十年代中期她主持创建了北京大学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科技计划、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及攀登计划等多个项目与课题经费的支持下取得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个人金牛奖(两次)、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等奖项。石青云院士还被评选为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师德标兵,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十佳标兵等。她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国际模式识别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图象图形学会副理事长,《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自动化学报》、《信息与控制》等刊物编委,《高校应用数学学报》副主编,《中国图象图形学报》主编等职。主要著作、译作有《形式语言及其句法分析》、《数字空间的数学形态学理论与应用》、《石青云文集》等。


进军美国

世界科学中心自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转移至美国,至今将近一个世纪了,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美国一直居于前列。科学技术成果和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美国一直遥遥领先,世界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往往是美国出售不先进技术之地,也就是说许多国家花费高昂费用从美国取得技术转让为人们所习见。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有着数千年灿烂文化、为世界发展做出过巨大历史贡献的中华民族焕发了青春,经济、科技、体育等各项事业一日千里,飞速发展。历史车轮转到了公元1990年10月,头号科技强国美国用上了中国北京大学石青云教授主持研究开发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工作站实现全自动的适于民用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

美国科技发达,成果斐然,它的项目公开招标,只看技术先进与否,不问英雄出处的作法是其助推器,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北大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就是在美国洛杉矶社会保障局“实现救济金发放控制”项目的公开招标中,战胜日本的NEC公司和北美的MORPHO(其研究和开发都在法国)而一举中标的。日本的NEC和北美的MORPHO都是世界知名电子产品厂商,其科技研发实力、产品的先进性以及市场占有率都是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不过他们的指纹识别系统产品主要适用于公安刑侦的警用,系统庞大,不能全自动,需要进行人工干预,确认“他是谁”才能给出结果。而救济金项目是一个民用的指纹项目,因为它要解决“我是谁”的问题,是对人的身份进行鉴定,因此其精确度要求更高,还要全自动,不需人工干预,并在工作站即时给出结果来,这是NEC和MORPHO的警用系统只能根据相似性得分,允许一定的人工干预给出候选对象的性能所达不到的。而石青云教授主持研发的具有独创算法的北大指纹识别系统完全符合要求,最终美国洛杉矶社会保障局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北大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美国当地媒体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工作站实现全自动的适于非公安应用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该项研究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因其先进性、实用性等,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模式识别又称图象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简单地说,就是根据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进行识别并分类。要做到对图象的识别和分类,就要对图象进行特征提取、特征选择及分类等,然后用统计方法来设计识别方案。因此模式识别研究涉及很多学科,需要综合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仅数学领域就需要线性代数、矩阵论、信息论、规划论、函数论、概率统计、数理逻辑、形式语言等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大学最早的数学系—北京大学数学系,经系主任冯祖荀、江泽涵、段学复等著名数学大师的经营,特别是江泽涵先生从大局出发把自己的得力助手廖山涛等推荐给陈省身;把分来北大不久的程民德送出国深造;把他认为能干大事的吴文俊聘来北大又推荐到科学院数学所……江泽涵无私无偏和朴实严谨的品德培育了数学系的优良学风,又有申又枨、许宝騄、程民德、吴文俊、廖山涛、闵嗣鹤等名师任教,石青云在这个中国数学重镇受到了良好而严格的训练和优良学风的熏陶,为她日后承担大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石青云一生都不曾忘记学生期间在面试中被关“准备室”的经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北京大学,普遍重视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因此每门功课的考核,除笔试外,尤重面试,即当着任课老师的面抽题并解答。有一次复变函数课上石青云思想不集中,课后又未及时复习,而她抽到的题目又恰恰是这堂课关于一个反例的举证问题,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答不上来,她只好进“准备室”,直到憋出一个自己构思的答案,没想到她的这个创见受到了任课老师的鼓励,从此她在课堂上再不敢有丝毫马虎。


后来居上

石青云教授1957年毕业后留在北大数学系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从教辅导课开始,到讲基础课、专门化课、带学生的毕业论文,同时参加众多相关的讨论班(北大数学系经常举办类似于西方Seminar的各种讨论班,以提高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的学术水平,增广其见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已有七十多年的传统)和科研项目,多年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磨练,石青云练就了一身硬功夫。

1978年,中国开始以新的面貌出现于世界,科技教育界也迎来了新的春天,在这全国上下奋发图强,为建设现代化的祖国而努力的潮流中,石青云教授在程民德先生引导下步入了模式识别领域。模式识别因其在天气预报、质量控制、指纹鉴定、遥感技术、国防科学、疾病诊断、地震探测等等领域的广泛而诱人的应用前景,受到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重视并热情投入研究。程民德先生站得高看得远,学术敏感性强,他早就注意了国际上有关模式识别研究的情况,与美国普渡大学教授、国际模式识别界的先驱,美籍华人傅京孙先生常有交流并成为好友。1979年程先生招收了一名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即指纹分类。

石青云教授由于其深厚的数学基础,和多年教学科研的经验,进入模式识别领域几个月后就编写了《图象恢复与数字滤波》教材,不久又做出了“用于癌细胞识别的形状特征”的研究成果,1980年出席在美国举行的第五届国际模式识别大会并在大会上进行报告。石青云教授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被程民德先生介绍给句法模式识别的创始人傅京孙先生,傅先生很赏识。傅京孙先生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方面的研究,以其辉煌的成就享誉世界,并在该领域起主导作用达四分之一世纪之久。傅先生以丰富的学识和阅历看中石青云教授的能力与潜质,对她的研究感到兴趣。就在她作《用于癌细胞识别的形状特征》报告之后不久,石青云教授应傅京孙先生的邀请进入Purdue大学作访问学者,直接在傅先生指导下,在模式识别的前沿领域开展了深入的探索。在Purdue大学一年半时间里,石青云教授进行了“树分类器设计方法”研究,建立了一类“属性扩展图文法”,实现了“属性树文法的误差校正句法分析”等三项前沿性成果,发表在PATTERN RECOGNITION, Vol.16, No.6,及INFORMATION SCIENCES, Vol. 26,等国际权威性刊物上。在此期间,石青云教授注意到“图象数据库”是当时国际上一项新的前沿研究方向,理论与应用价值都很大,但国内尚未开展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于是1982年春,她谢绝了傅京孙先生的挽留,告别了Purdue精良的设备、先进的实验条件回到了北京大学,开始了和同事们、学生们一起艰苦创业,在模式识别、图象数据库和计算机视觉方面进行探索,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高技术项目,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以及攀登计划项目等多项课题。石青云教授主持的图象数据库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是国内该领域的先驱性工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连续资助支持下取得重要成果,她提出了新型图象数据结构CD表示,既有高数据压缩比,又便于图象运算,并取得了二维符号串ICON索引等重要结果,应用于图象数据库的相似性检索和空间关系推理。她主持的“模式识别图象数据”研究取得四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获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其中地理信息系统,图象数据结构采用CD表示,有很强的综合信息检索和空间数据信息复合功能;同时研制成功体现最新技术思想的图象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可视化图象查询语言,实现了图象操作和数据操作的统一处理,居国际领先水平。在对数字图象的离散几何性质的深入探索中,创造了从指纹数字灰度图象精确计算纹线局部方向,进而提取指纹特征信息的理论与算法。基于指纹方向图,石青云教授给出了快速纹型分类和准确提取指纹中心、三角、形态和细节特征的全套新算法,以及统一处理有中心和无中心情况的高效指纹匹配算法。进而研究成功技术先进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PU-AFIS和PU-ID,并实现了产业化,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公安、保安、银行等领域。

在石青云教授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推向市场之前,国内已有较早的较简单的指纹识别系统研制成功,并在一些城市有了一定数量的用户。而石青云教授研制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问世之后,用户纷纷找上门来,迅速遍及各省市,在很短时间内该系统的市场占有率、破案数和破案率均居全国第一位,而后来居上。福建、浙江、江苏、湖北、四川、云南、广西、陕西、宁夏、内蒙、吉林、广州、深圳、杭州、上海、石家庄等地运用该系统,短时间内破案数以千计,不仅迅速,而且准确。如杭州1996年的几家珠宝店被盗案,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帮助下,失窃后短短数小时即告破,罪犯尚未来得及仔细观赏那些宝贝,其中包括一价值60多万元的鸡血石,即被擒获。石青云教授研制的公安刑侦用PU-AFIS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已在全国数十个省、市、自治区的公安厅、局推广应用。湖北宜昌市公安局采用该指纹自动识别系统较早,破了许多大案、要案之后,局领导认为除破案迅速准确外,还改变了干警们粗放型工作模式,提高了科技观念,促进了科技进步,对提高公安部门人员素质很有帮助。浙江省运用该系统建成省、地(市)二级指纹库,可以省、地(市)、县三级查询。在浙江已建成的一百多万人的指纹库中,要检索一枚现场指纹只要四分钟左右。2000年,浙江省用该系统直接破案三千多起,连带破案达12000多起,2004年直接破案量达14000起。破案量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浙江省被公安部树为指纹识别系统建设和应用的样板。云南省公安厅与北京大学共同完成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远程查询、比对系统,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了捺印指纹及现场指纹图象的高保真压缩与复现,能满足各种网络条件的传输要求。把远程的指纹传到异地库进行比对,再将比对结果反馈回来只需几秒钟。这是一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的成果。

石青云教授研制的非公安适用系统PU-ID,应用于皇岗等口岸,每辆货车通关检测由四五分钟降为几秒钟,大大提高了通关能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为石青云教授创建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是继王选教授创建的激光照排系统之后,又一个有着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有趣的是,石青云、王选二位教授分别于1957年、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时都是21岁,并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所从事的图形和图象信息压缩与计算机处理等研究,都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为民造了福,为国争了光。北大数学系被称为中国数学界的重镇于此可见一斑。

指纹模式识别依据的是人的指纹“终生不变”,“人各不同”的特性。早期的指纹识别中,采用普通的图象处理方法提取指纹特征,基本上是基于二值化、细化的方法,不能严格计算指纹的纹线走向。因为指纹纹线走向构成的指纹方向图是数字空间的,是由图象的几何性质决定的。因此早期的指纹识别率低,速度慢,有很大的局限性。石青云教授主持研制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在深入研究了图象的几何性质基础上,设计出独特的方法,能够直接从指纹的灰度图象精确计算指纹的纹线方向,然后在方向图的基础上计算指纹的特征信息,包括形态特征、细节特征。在实际情况中,往往需要识别鉴定的指纹质量较差,比如有疤痕、脱皮等情况。能不能处理好较差指纹的细节特征,得到可靠的数据,是指纹识别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基于数字空间几何理论和独创的核心算法,石青云教授主持研制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可以根据指纹质量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理,而且自动化程度高,所识别的准确率、处理速度,远远超过已有的其他指纹识别系统。作一个对比可以给人以直接的印象:某同类系统用三班倒的工作方法,即人歇机不歇,用了五年时间,建成了一个约15万人的指纹库;石青云教授的系统,工作人员只工作八小时的正常班,一年之内却轻松建成了一个30万人的指纹库,其优势不言而喻。由于石青云教授主持研制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独创算法,在指纹分类、定位、及形态与细节特征提取等方面不仅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而且识别的准确率高,处理速度快。因此后来居上,超过其他系统,在破案数、破案率、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均为全国第一。

石青云教授在其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又在掌纹识别、虹膜识别、人像识别等诸多生物识别方面进行探索,不断开拓前进。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她主持的一系列基础研究,如基于小波分析的图象数据压缩研究,运用代数方法实现了具有紧支集双正交小波的构造和优选,以及同时支持无失真压缩和有失真压缩的小波变换和以此为基础的基于感兴趣区域的图象压缩;在计算机视觉方面的研究中,得出由含曲面多面体景物的线画图定量恢复三维形态的原理和快速求解与误差校正算法,以及数字空间的数字形态学理论和算法;在信息安全、传输和可靠性研究中,建立了一般可逆线性变换整数实现的理论,所提出的“多成分变换”技术建议书被JPEG2000图象压缩国际标准采纳等等,这些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感悟成功

石青云教授在模式识别、图象数据库系统和计算机视觉等方面进行了前沿探索研究,取得多项世界领先的成果,发表论文八十余篇,专著多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五十多名,这些学生已成国内外各领域的骨干力量或带头人。由于她教书育人、科研成果卓著,因此曾受到多次表彰和奖励。石青云教授1990年和1994年两次获得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个人金牛奖、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光华科技基金奖一等奖,1994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奖,1996年获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荣誉称号,199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999年当选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2000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2001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师德标兵、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十佳标兵等。面对这样多的成绩和荣誉,石青云教授始终平和、谦逊、从容、淡定,没有半点沾沾自喜和狂傲,而是谦虚地、客观冷静地认为:“我深切体会到,一个人的成长和在事业上能有所成就,离不开人民的哺育、国家的培养、长辈的提携、同事和学生乃至家庭的合作与支持。我能成为一个为国家作出一点奉献的人,正是这方方面面赐予我得以长进的机遇。我也清醒地意识到,伴随机遇而来的不都是成功,成功还需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正因为这样,我也把时间看得很贵重。在身体好的时候,工作忙起来,每天干十多个小时是常事。了解我的人感觉我干活很拼命,也许是肩上总有担子压着,不干也不行。这样时间长了,工作不仅成了习惯,还有一种诱惑力,舍不得放下,家里有时还得提醒一下。”(《机遇的青眼》)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个人的力量再强也终归有限,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的大科学时代,要搞好大的系统科学,没有良好的团队,单凭个人是很难或者说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就石青云教授的为人为学来看,她这段话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悟。她不曾忘记在合川女中因交不起学费,将要被迫辍学时,是女中校长胡述英(后来才知道胡是中共地下党员)了解情况后,替她交了学费,得以回到学校继续学业;她不曾忘记在北大求学时,教数学分析和复变函数的陈杰老师让自己进“准备室”的严格训练,而陈老师可以陪伴学生面试长达六七个小时不回家吃饭的敬业精神;她不曾忘记在微分方程专业创始人申又枨教授指导下完成学年论文所受的锻炼;她不曾忘记程民德先生的引导和推荐,而逢年过节必去拜望;她不曾忘记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领域的先驱傅京孙先生的指导和提供的学习工作机会,能亲身感受傅先生勤奋超群,工作起来没有钟点,周六、周日常在办公室研究的情景,在傅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她以新的成就“立体视觉的代数几何方法”一文敬献给傅先生的在天之灵;她不曾忘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八五”、“九五”计划和攀登计划、863高科技等项目资金的支持;她时常关心着她们那支团结拼搏、和谐的像个大家庭一样的团队,这个团队由同事、学生组成,而领队是石青云教授。直到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都对这个团队抱有坚定的信心,因为她已看到良好的风气在团队中形成,又有学生们尊称为“大师兄”的她的非常优秀的大弟子封举富博士的带领,所以她说对现在这个新团队“我自己是很有信心的,我希望大家也要有信心。”


笑靥人生

同事、朋友、学生凡熟悉石青云教授的人,都对她那总是阳光灿烂的笑容印象深刻,记忆犹新,我们能见到的石青云教授的照片,大都是笑容满面,充满阳光的。即是在得知自己患有卵巢癌之后,她依然如常地微笑着说:“既来之,则安之。有病就治呗。”然后忙着整理指纹识别核心算法的资料,安排课题组人员的工作,为住院治疗做准备,一切都进行得从容不迫,有条不紊。

在医院的病床上,石青云教授为学生韦长江写了满满两页供上机编程用的有关图象压缩的矩阵方程;在病床上,她逐字逐句斟酌修改学生的博士答辨论文……学生手捧鲜花走进病房她才放下手中的笔,笑着称赞学生们送来的鲜花好看,香气四溢。

当她的身体恢复良好重新走进办公室时,她笑着对大家说:“我又有时间可以工作了。”当有记者期待着听到深刻的人生哲理或豪言壮语而问询石教授:“您怎样看待生与死?”时,出乎记者意料,她微笑着说:“我脑子里似乎没有这个问题。我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人……我最大的兴趣是工作,只要有可能,我尽量要为国家多做点事”。

2002年12月9日,石青云教授与同事、朋友、学生、亲人告别,走入了永恒。之后,北京大学部分领导、师生与家属一起进行了追思。许智宏校长说:“我们失去了一位可敬的院士,这对我们的事业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常务副校长迟惠生教授与石青云教授共同在北京大学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多年,他介绍了石教授抱着很大的工作热情和希望,与疾病抗争,坚持九年的不易,住院的最后“她自己说,之所以治疗就是希望能够工作,既然现在已经无法再工作,不能再为国家做贡献了,那就不要再给国家增加负担了。”这是当她得知癌细胞已转移到脑中之后让丈夫黄槐成老师向医生表达的心愿,平静地放弃了治疗。为了不影响同事们的工作,按照她的嘱托,一切从简,当天便火化了。正如与她共事多年的朋友、系友杨芙清院士所说:“多年以来,我们一起从事研究、从事教学,她考虑问题总是先想着,怎么为科学发展做贡献,怎么为国家做贡献。从来不考虑自己能得到什么,从不宣扬自己,也从不说‘这些是我做的’……”

感受更多的还是她的学生们。他们说起一年的元旦,几位同学相约来到石老师家祝贺新年,结果“她一大早就去机房了”,丈夫黄槐成老师告诉同学。同学们手捧鲜花来到信息中心的计算机房时,看到的是石老师正埋头在编程序。面对学生们“石老师,新年好!”的新年祝福,石青云教授满脸是幸福的笑,这灿烂的笑脸正映着手中五颜六色的鲜花。但她只简单地说了句:“真漂亮,谢谢你们。”转身把花放好之后就下逐客令:“你们回去吧”。学生们知道石老师惜时如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好傻傻的离开了,当石老师又专注地坐在办公桌前时,学生们正木木地往回走,不知谁猛然回过神来说:“嗨,我们真傻,把老师一个人留在机房,我们倒走了?!”其实石青云教授在机房渡过元旦、春节是常有的事。

石青云教授爱学生如子女,学生们也如家人一样不见外,逢年过节学生们常到石教授家去会一顿餐,她做的“红焖大虾”、“梅菜扣肉”、“麻婆豆腐”等常常为学生们所回味,甚至刚吃完又盼着下次。学生们称赞着老师的厨艺,老师又为学生们的努力向学和高水平的论文、创造性思维而笑逐颜开,其乐融融。

石青云的团队平时一片繁忙,加班是家常便饭,但也劳逸结合,每完成一个大课题都会放松一下,去爬山或郊游。而每年圣诞至新年之间,实验室总要搞一次联欢会,那是大家最轻松愉快的时光,每当此时,石青云教授总是开心地注视着她这个充满朝气、生龙活虎,又很能战斗,很出成果的年轻团队,不免美好的憧景自然流露到脸上,漾起孩子般纯真的笑。在一次联欢会上,石青云教授当众讲述了她从四川省合川县的一个贫寒之家,在女中校长的资助下艰苦渡过中学时代,1953年9月带着极其简陋的行装独自北上来京求学的经历。是在轮渡公司当工人的叔叔送她一件他自己穿的旧棉袄,让她抗过了北京的严冬,尽管那宽大的男人棉衣穿在娇小的女生身上很不协调,但其保暖效果是实实在在的。她还讲述了15岁那年的寒假,在阴冷的蒙蒙细雨中她和同学步行两天泥泞道路、战战兢兢蹭过一座独木桥赶回家的经历。这些磨练为她以后求学、工作,经历各种运动“垫了底”,她再没有胆怯过。石青云教授坚信,苦、难都会过去,坚持下去就会有结果。有时候这苦和难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也可以是自己思想上的。比如算法研究,一旦钻进去,往往不容易脱出来,思维的贯性会带着人脑不停地运转,石青云教授的丈夫黄槐成老师就曾多次察觉妻子有时“走神”的现象,说话会心不在焉,甚至答非所问,黄老师知道可能她又有了新的算法思路,不去打扰她,而默默做好家务后勤,帮她买衣服等,以支持他这个有时像孩子一样的专注于事业的妻子。对此,石青云教授十分感激,庆幸自己有个善解人意、全心全意支持自己的丈夫和温暖和谐的家。说起这些她总是带着满足的笑,因为她对生活要求极其简单,衣着朴素到被戏称为“怀旧”。她处世质朴、不谙世故,人们说石青云的心理年龄非常年轻,说“她是一个未被污染的人”,学生们常常被她感动,因为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石青云教授却能视而不见专注于自己的事业,真诚无私地奉献着。在学生和同事眼里石老师的内心深处有着一片净土,称她是一位纯粹的学术导师,一个永远真诚的科学家。

石青云教授从事的核心算法研究,在一般人看来是一件枯燥的苦差事,可她从来不这么认为,她非常热爱她的工作,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其中。丈夫黄槐成发现,要妻子离开所喜爱的模式识别算法研究她会痛苦,工作已经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甚至是石青云教授治病的良药,因为当她驰骋于算法逻辑中时,周围的空间和时间似乎在她意识中消失,专注的神情完全忘记了病痛。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精力专注的时间太久了也会头脑麻木的,为了提高休息质量,暂时转移注意力,以更有效地工作,石青云教授的办法是让思维在武侠小说中翱翔,跟随那些侠肝义胆的各色英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以独门绝技扶危济贫、解人于倒悬……这些义举与石青云教授总想以自己所学为国为民效力的内心世界是相吻合的。更何况那些作者们的奇思妙想所构造出的,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稀世绝技,除能暂时让头脑脱开算法轨道,得到一定的休息之外,似乎也有某种启示作用。石青云教授喜爱用读武侠小说的方式调济生活、工作的作法,也为她的学生们所接受,谁找到了新书即相互传阅。尽管石教授有一书柜全套梁羽生、全套金庸、全套古龙……武侠绝技层出不穷,石青云教授开创的模式识别、图象数据库等研究也是前景无限。


(本文由郭建荣撰写)


石青云院士

1981年石青云右2在美国达拉斯参加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国际会议时与美国工程院院士傅京孙教授左3等在一起

1986年在巴黎参加第八届国际模式识别大会是留影

2001年6月和学生在一起

百年校庆时江泽民等来校参观石青云汇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