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参观预约
在线观展
走近英杰
记忆北大
燕东园32号
2020-03-31

燕东园32号位于燕东园南北主路南端的东侧,是一座二层灰砖尖顶一层带有廊厦的小楼。建成于20世纪20年代。一层进门是客厅,客厅北边连着卧室,卧室北边是厨房,过杂物间,便到了卫生间。二层有书房、卧室、杂物间、卫生间,设施齐全。中国科学院院士段学复,1965年由朗润园158号迁居于此。

燕东园32号  段先生在32号宅前    段先生陪同来访的陈省身先生在燕东园漫步

段学复,1914年7月29日生,陕西华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北京大学教授。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算学系,1941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硕士学位,1943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数学系系主任,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数学学报》、《数学通报》、《数学年刊》等刊物编委,《数学进展》主编、名誉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执行副主编等职。段学复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代数学,在有限p群、有限群模表示论、代数及代数李群方面都有重要贡献。有布饶尔―段―斯坦顿原则、布饶尔―段定理等被应用。在中国开辟了代数学群论等研究领域,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研究群体。另外,他在区组设计、编码、密码及图论的应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主要论著有On simple groups  of order less than 10000;On simple groups of finite order;《关于p群的一个定理》、《有限群对一个组合问题的应用》、《对称》等。有《段学复文集》行世。200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52年,随着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段学复教授来到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接替江泽涵先生任系主任。由于当时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封锁和禁运,学习苏联成了必由之路。段学复主持选派了一批中青年教师赴苏联进修,在微分方程、概率统计、计算数学、程序设计等方面深造。又在苏联力学家别洛娃的支持和帮助下,段学复主持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力学专业;并在苏联专家、著名数学大师柯尔莫哥洛夫的建议下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概率论教研室;筹建了分析、几何、方程、代数、计算数学等教研室;翻译编写了教材,有些出版后成为全国高校通用教材或参考书。

段学复教授除领导数学系教学和科研工作外,还受国家教育部的委托举办了有限群模表示论讨论班。到文革之前,段学复先生培养出了许一超、沈光宇、蓝以中、徐明曜、石生明、洪加威、李慧陵等优秀人才。他们也常到燕东园32号看望段先生。在文革中,段学复为有关部门进行了若干项有限群论与组合数学的应用研究,其中《有限群论对一个组合问题的应用》(1971年)所给出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不仅使计算时效提高了许多倍,同时还为实际工作单位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得到该部门的奖励。这是他在燕东园32号,在文革的艰难环境中的卓越贡献之一。

文革结束以后,不仅百废待兴,而且对各项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夺回失去的宝贵时间,人才的断层问题凸现出来,不得不招收“回炉班”、研究生以解燃眉之急。这一举措在日后证明是正确的。从1978年起,段学复教授集中力量在有限群及其表示论、计算群论与组合数学方向培养了一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提高科研水平,在他的领导下又成立了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并请协助他工作多年的副系主任程民德教授出任所长。同时段学复教授还推动与国际的学术交流和访问学者的交流,1979年上半年,段学复教授赴美参加国际有限群论会议……这期间燕东园32号颇为繁忙。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全国上下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北京大学的教学、科研、对外交流等等工作日以繁重。年近古稀的段先生感到已力不从心,自己久弱的身体不能适应如此繁忙的工作,决心辞去系主任的职务,打破干部终身制。段先生的决定得到了校领导和数学系同人的支持,经过考虑他推荐年富力强的丁石孙教授接任系主任职务。这时,段学复就像当年老系主任江泽涵卸任以后全力支持他一样,全力支持丁石孙,为系里的工作出主意、想办法,更为培养研究生多做贡献。回想从清华到北大,前后共担任数学系系主任三十四年,虽经几多波折几多磨难,但培养出不少有用人才,心中颇觉宽慰。从小文学功底深厚,诗词、对联功力不凡的他即兴赋诗一首:

三十四年系主任,几度沧桑两鬓斑;

举贤辞位奋余生,桃李天下慰心田。

1982年,段学复主持召开了中国数学会第一届全国代数学学术交流会,并作了《关于有限单群分类问题解决情况及其影响》的报告。1984年,段学复主持召开了北京国际群论讨论会,会后他主编了会议论文集。1985年,段学复领导的群论科研集体中的项目《有限群及其表示论与组合数学》被评为国家教委优秀科技成果……这一时期,是段先生的学术活动的又一个繁忙期,不仅出席各种学术会议,而且不断有学者来访,其中包括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等。

1985年6月12日,与段先生相识交友半个多世纪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在日本东京逝世。噩耗传来,段先生既震惊又悲痛。他想起了华先生去日本出发前还给自己来过电话,让人把亲笔信送到燕东园32号,商量有关大百科全书的事,五十二年前在清华园初相识后的一幕幕不觉浮现眼前,段先生提笔写下《天才勤奋成大家》—悼念华罗庚同志一文,称赞华先生的伟大贡献,不论教学、还是科研,提高则博大精深,普及则具体易懂,是一位伟大的现代数学家,一位卓越的社会活动家,一个爱国主义者,一个共产党员。其篇首的悼亡诗言简意赅,情真意切:

三二清华初相识,餐后漫步喜谈算。

三八昆明讨论班,钻研计数群有限。

六载分处两半球,普城欣读多复变。

四六上海短相会,参商又复三年半。

祖国解放回故土,五零首都庆新天。

去年九六听报告,数理经济著新篇。

赴日行前通电话,手书深意长纪念。

天才勤奋成大家,畴人逝兮心凄然。

段先生任教几十年,退下来后看到过去的毕业生和助手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心中十分高兴,在燕东园32号挥笔题写了一帧条幅:自己培养指导过的青年同志,做出超过自己的科研成就,应引为自己最大的快乐。代表了他一生的追求。

段先生晚年视力很差,家人常给他读报读信。1997年5月29日《北京科技报》转载了《科技经济导报》一篇短文“近代的高考谜题”,其中说到1932年清华大学新生入学考试题,有陈寅恪先生为简捷考察学生的文学水平而出的对联试题:“孙行者”,考生答卷五花八门,诸如“猪八戒”、“牛魔王”、“沙和尚”等等,只有一位考生答出了“胡适之”,得了满分,其余全得零分。家人把这一颇为有趣的故事读给段先生听。读到这里,段先生让停一停,找出他历年有关此事的纪录给家人看。原来,当年陈先生曾出三幅对联为题:孙行者;少小离家老大回;清华园内水木清华。多少年来,三者之中独独关于孙行者一事的传说很多,有对“王夫之”的,有对“王引之”的,有对“胡适之”的,有对“祖冲之”的等等。有的明确说得满分的是周祖谟先生,有的则未说明答对者姓名。家人不解段先生为何会关心此等小事,还一一记下,于是段先生说出了其中的秘密,原来有一个考生答出了陈寅恪先生的谜底:“祖冲之”。这个考生不是别人,正是1932年算学系新生段学复。听到这六十多年的谜底,燕东园32号发出了一阵笑声。这就是一生苦干实干、默默奉献,不争名、不为利、不张扬的段先生。


(本文原载《北京名人故居·海淀卷》,北京出版社,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