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参观预约
在线观展
走近英杰
记忆北大
说未名湖
2020-04-01

湖光塔影,是人们提及北京大学优美的校园时常常乐道的。走在校园里,也时不时会碰到中外来宾打听“去未名湖怎么走?”可见未名湖已闻名遐迩,引来众多宾客的钦羡与光顾。是啊!未名湖一年四季总是那么迷人:春日的俏丽,夏日的婀娜,秋日的安雅,冬日的肃洁,无时无刻不美,令人流连忘返。她能引发身边学子几多灵感、几多畅想、几多创意……难怪国家主席江泽民季春时节在细雨蒙蒙中来到未名湖畔,身临其境,大加赞美。在与北大学生交谈时脱口而出王勃《滕王阁序》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引来师生们一片欢腾。

校外来客或北大学子,对未名湖不无好奇和探寻,“未名”是什么意思便是人们常问到的问题之一。解释各种各样,有说寓学生求学尚在未名,期日后事业发达有所建树,一举天下知的;有说寓此系藏龙卧虎之地,不鸣(名)则已,一鸣(名)惊人的;有说未名就是未名,并无深意的……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问到未名湖名何时始有?恐怕能道其详者就不多了。

燕京大学1920年末买下部分勺园兴建校舍,1926年基本建成,学校迁入后仍在续建。1929年12月,燕京大学《燕京学报》第六期特刊为《校舍落成纪念专号》以为纪念。该号刊有燕大教授许地山先生的“燕京大学校址小史”一文,其中说:“校里底湖就是万钟当日所浚底勺海或文水陂”,又说“文水陂当在博雅塔前面底湖,同学们名之为无名湖底便是”。燕大校友陈礼颂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此湖“有呼之为枫湖者,盖校园内多植枫树也”。这些记述说明,1929年底此湖尚无定名。

钱穆先生

1930年秋,钱穆先生经顾颉刚先生推荐至燕大任教。在一次校务长司徒雷登举行的招待宴会上,钱先生对“燕大乃中国教会大学中之最中国化者,……乃感大不然。”并具体对文学院和法学院大楼(穆楼)命名为M楼,教室楼(适楼)名为S楼等之命名非中国化表示异议。在大家对园中“景色绝佳”之湖“竞相提名,皆不适”之后,钱先生“乃名之曰未名湖”。

未名雅韵

钱先生在燕大任教一年,因有数则“无可奈何”之事而与1931年离开燕大而前往北大任教。“未名湖”三字何时被广泛使用,尚待查考,不过1930年下半年钱先生已提出,则是有文字记载的。在1932年《燕大年刊》上有“湖小记”,可见一个名称被人们认可和广泛使用,是要有一个相沿成习的过程的,正如德、才、均、备……诸斋改称红一楼、红二楼……一样,几十年了,两名并用至今。

现在的未名湖,大家都熟悉是指西起办公楼,东到第一体育馆、博雅塔之间的一域水面。其实早年勺海的水面大得多,且是相互连通一气的。曾有“到门唯见水,入室尽疑舟,”“桥经,路纬,织如梭”等诗句描写这里引人入胜的景色。1962年,笔者踏入北大校门时,现在的“勺园”大楼一带仍是水洼之地,种有水稻,西校门内北侧仍有泉水涌出地面。

未名湖得名于1930年代,前此无定名,当然也就谈不上出名。燕京大学建校于此,“地以人贵,人以地传”,由于燕大师生在社会上的影响,知燕园者渐多。但直到解放初,燕园四周仍是郊区农村景色,布满稻田、荷塘,就连西校门对面的蔚秀园里也是稻浪滚滚。此地交通不便。园内是本校师生的天地,校外人员绝少光顾,更不用说久经战乱、沦陷的三四十年代了。1952年,随着具有光荣传统和悠久历史的北京大学的名字与秀美雅丽的燕园联系在一起,未名湖便广为人知了。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往日益扩大,尤其是百年校庆之后,未名湖更是闻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