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宗巽在高等植物生殖生理,包括开花及性别表达、花粉及受精生理生化方面做出了贡献……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承认。她认为科学家除了在科学研究方面“出成果”之外,同样重要的是培养出一支过硬的学术队伍。……她提倡活跃的学术讨论,已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见解,特别注重从生产实践上升到理论的新观点。如早在六十年代她就利用生物技术的方法,从事黄瓜性别分化的科研工作,并取得很好的成绩。近几年,她和助手们把所从事的研究又提高到分子水平。
——《燕园师林》
曹宗巽,1920年5月4日生,山东济南人。植物生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学系,留校读研究生,兼任半时助教。1945年赴美入威斯康星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48年获该校植物学及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亚特兰大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并曾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教委教材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植物杂志》、《植物学通报》主编,《植物生理学报》编委等职。她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花粉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花粉与受精的生物化学”、“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发现、鉴定与初步利用”、“钙信使系统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调控”等曾获北京大学、国家教委、国家科委等多项奖励。主要著作《植物生理学》(合作,上下册)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另有“花粉管向化性的研究”、“兰科植物传粉后的生理生化变化”等论文200余篇。英国的《国际名人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华古今女杰谱》等都有曹宗巽的大名。
别致的寿礼
1990年5月4日,曹宗巽教授七十大寿时,她收到了一份别致的礼物。那是用金钱买不到的无价之宝,是包含从五十年代以来几代学生的照片和心声的一本本相册。在这些相册中,有那些熟悉的面容和身影。打开北京学生那一本,其卷首这样写着:
“敬爱的曹宗巽教授:
这是一本普通的小相册,但它记载着您的辛勤劳动。您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批植物生理学的教学和科研人才,他(她)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开花结果,这是您的骄傲和自豪。感谢您对祖国做出的贡献!
册内的相片是您培养的历届学生的部分代表,在您七十寿辰之际,他(她)们祝您健康长寿!”
再看里面的“诗配画”,在每个学生自选得意照旁,是他们亲笔书写的发自内心的祝福或感慨。读着这些诚挚的文字,不免心潮起伏:
敬爱的曹先生:
我们是在旧北大理学院植物学系认识了您,您是一位被羡慕的年轻教授,从那时起您成为我们学习植物生理学的启蒙老师,为我们现在从事植物生理学研究奠定了知识基础。是您指导我们完成了大学毕业论文,也是您把我们俩的名字放在一篇文章中发表了我们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衷心感谢您对我们的培养和帮助。您是我们敬爱的导师和朋友。在您七十大寿之际,祝您生日愉快,健康长寿!
您的学生
李佳格 吴兆明
曹先生;
在老北大,您是一位最年轻的教授,教我们植物化学,您治学严谨,教学有方,且和蔼可亲。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四十年来,您已桃李满天下,真是可喜可贺。在您七十寿辰到来之际,祝您
健康长寿!
学生
张汝伟 1990·4
在南京的学生们希望曹老师:“当您小憩的时候,看看这本纪念册,就好像我们仍在您的身旁。”不少学生更把曹老师比作慈母:
我科研生涯的第一位启蒙导师,
您
对祖国无限深情,
献身科技,
严谨治学,
谆谆慈母心,
永是咱们的榜样,
并使学生终身受益。
贺敬爱的曹先生七十大寿
学生 梁 峥 90· 4·23
京师一别三十载,不意驹隙过华年。
忆得良乡随左右,梦里犹见慈母颜。
学生焦德茂写于石头城锺山下
现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许智宏院士,当年还在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任职,他在祝词中说:
敬爱的曹老师:
每当想起在北大的教室里聆听您的讲课,在您的办公室找您答疑,好像又回到了大学生的时代。一种无止境的求知欲,在驱使着您的学生在老师指引的科学道路上前进,探索绿色植物生长发育的奥秘。
祝您健康长寿!
您的学生(59级)许智宏
在上海的学生们,永远不会忘记曹老师在植物生理学事业中的贡献,和对青年一代的教诲,他们希望这本相册能伴随敬爱的曹老师、并带去美好的回忆。其中称曹老师:
您是 自强不息的学者
诲人不倦的老师
开朗好客的主妇
平易近人的朋友
……
许智宏院士与曹宗巽等
曹宗巽教授看着那昔日学生的照片和诚挚的言辞,想想他们有的年过半百,有的青春年少,有的是单位的骨干,有的已是自己教学、科研的合作伙伴,一个个身体健康,成就良多,心里很是幸福甜蜜。这些相册被摆放在容易拿到的柜橱上,曹先生非常宝贝并常常翻看它们,那是自己心血浇灌的成果。每看必能给她快乐、甜美的回忆和话题。
爽朗的笑声
曹宗巽教授爱笑是出了名的,哪里有她哪里就有笑声,而她的笑声总是那么豪爽,那么开朗,那么富有感染力,那么令人难忘。这爽朗的笑声渊自她自信、善良、乐观、豪爽的天性。因此,她的学生们深有体会:“您的爽朗的性格和笑声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王美琪)“您的基因型是快乐,您的表现型是愉快健康,您必能永葆青春。”(王钧)
曹先生的课堂上充满了轻松愉快,她 妙语连珠,中英文并用,像讲故事一样把植物生殖生理过程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学生们听得入神,不知不觉被老师引入知识的殿堂。
五十多年来,曹宗巽先生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教学和科研,她认为科学家除了在科学研究方面出成果之外,培养出一支过硬的学术队伍同样重要。因为有了人,就可以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为了培养学生,曹先生备课十分用心,她不仅将最新的科研成果纳入课堂内容,而且将本学科的发展演变、历史脉络条分缕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规律,前辈科学家的辛勤工作,和为追求真理所进行的不懈努力。从而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曹先生从教半个多世纪培养了上千名本科生和数十名研究生。
曹先生善于改进和创造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为了学生便于记忆,曹先生曾学习解放军的经验,把一些内容编成顺口溜,如讲种子萌发一课时,用“种子出土,异养为主。淀粉转化,蛋白改组。苗齐苗壮,丰产基础。”简单明了地阐明其中的变化过程,加上她表演化的讲解,学生们在愉快中汲取知识,记得更牢。
在她编写的《根系生理》、《植物生殖生理》等讲义中,介绍地球上的生物由异养到自养的发展进程时,她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指出,没有一个现象是凭空产生的。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所有的新功能都是在旧有功能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不是取消旧的功能,而是把它保留下来,加以发展变化。因此,所有今日的自养生物都有一定的异养潜力,这会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程度表现出来。自养与异养是辩证的统一,它们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因为植物学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而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生产比较落后,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曾经是政府的一大课题。曹先生非常注意科研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注意从生产实践上升到理论的总结工作。因为人们利用的大多是植物的生殖生长的产品——果实,所以深刻地了解植物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生理实质,和它们相互转化的条件,从而有意识地利用这些矛盾,正确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农作物增产有重要意义。在农业生产中,可视栽培的目的不同,控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或控制生殖生长,促进营养生长。她举出了我国农民实施的蹲苗、烤田、摘心、打杈、剪枝、环割等等行之有效的措施,都涉及到正确解决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关系的问题。为了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上世纪五十年代曹先生就指导学生李佳格、金以丰、吴兆明等利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进行黄瓜性别分化的研究工作,其结果“在环境因子影响下黄瓜雌雄花比例之变化”发表在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7年第2期上。在老师指导下的研究成果能够被承认,对学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使学生对科研产生了兴趣,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有良好的影响。吴兆明今天说起此事来仍然有些激动。
为了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及时掌握课堂知识。几乎每堂课都少不了“quiz”一下,曹先生把她在国外学到的,行之有效的几分钟的小测验运用得恰到好处,而对“quiz”结果的点评,往往是趣味横生、满堂欢笑的。这给她的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被传承。
不懈的追求
连小学加中学,总共受了七年学校教育的曹宗巽,为了考上洋气十足、赫赫有名的清华大学,在炎热的夏天她躺在南屋地上铺的凉席上补读《水浒传》。因为她听说清华考作文的题目很古怪,有时要复述一段古典小说,有时则要对对子。1936年的暑假,曹宗巽到北京赶考,先报考了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心里没底,又报考了北师大和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结果被三校录取,她当然到清华报到。在清华新生录取榜上,并列出现了曹宗震、曹宗巽两个与八卦相关的名字,引来不少议论,大多数以为是兄弟俩同科,其实是兄妹同榜,哥哥学号3367,妹妹学号3368,一时传为佳话。当时那种高兴劲无以言表,七十年后说起此事,曹先生仍然十分兴奋。
曹宗巽获博士学位留影
曹宗巽初入清华是在外文系,后转到生物系,从此生物学成了她一生的事业。在西南联大的艰苦岁月中,曹宗巽与其他同学一样,怀着为民族争生存,为国家争平等的强烈愿望发奋学习。1945年,她有机会赴美到维斯康星大学研究生院读书深造 。那时黄皮肤的中国人处处受到歧视,连租房子都遭到冷遇。在“高级植物生物化学”课程中,一次试验课上曹宗巽做的精细准确,其所得数据很接近理论值,但任课的Stauffer教授竟不相信,并在实验报告上批写下“too good to be true”(太好了,不可能是真的)。这对曹宗巽刺激很大,她决心要为中国学生争口气,放弃节假日的休息,拼命学习,终于以全优的成绩“straight A”通过各科考试,并在美国的《Plant Physiology》上发表了三篇高质量的论文“花粉管向化性的研究”、“兰科植物传粉后的生理生化变化Ⅰ和Ⅱ”,引起普遍关注,被认为是该领域出色的研究。直到今天,有时还被作为经典著作引用。她被称为植物有性生殖生理研究的开拓者。美国加州大学一位教授在信中说她的研究“是这方面工作的里程碑”。
1948年,曹宗巽以优异成绩获得威斯康星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植物学及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后在德克萨斯大学、亚特兰大大学任教,生活、工作条件都不错。但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了无数海外游子报效祖国的机会,他们奔走相告,激动不已,纷纷通过各种渠道探听回国的可能性。曹宗巽和她的先生向仁生,同样经过曲折的道路,卖掉汽车买了船票,于1951年春,回到了阔别六年的祖国。
曹宗巽与丈夫向仁生在自家车旁
回国后,由于条件的限制,她的科研方向几经改变,但在她的不懈追求下,还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她年过花甲、遇到改革开放的时机之后。她在指导博士生的同时,先后承担了国家教委重点课题、农业部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八五”重大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等等科研任务。完成了《花粉的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花粉与受精的生物化学》、《从三核型玉米花粉中大量分离制备生活精细胞》、《兰州百合精细胞特异蛋白的研究》、《玉米精细胞及体细胞原生质体表膜蛋白的比较》等等大量论文。她与吴相钰教授合著的《植物生理学》上下册获1987年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她主持的《花粉与受精的生物化学》获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7年,她合作研究的《钙信使系统对花粉萌发和花分管生长的调控》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8年,她协作研究的《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发现、鉴定和初步利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与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等。
多彩的人生
正当曹宗巽教授夫妇任职于美国亚特兰大大学,工作生活条件相当优裕的1950年,他们在《华侨日报》上读到了华罗庚先生的《归去来兮——给留美学生的一封公开信》,其中字字句句充满了炽热的爱国激情,情真意切,海外游子的心弦无不被深深打动。曹宗巽教授夫妇本来就盼望回到祖国的心愿更加强烈,再加上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发出的对海外留学生的召唤,刚届而立之年的曹宗巽教授夫妇,心情再也无法平静。归心似箭的年轻教授却遇到了美国的留难。然而,强烈的回国报效的热情鼓舞着他们冲破层层阻挠,经过无数曲折,终于在1951年春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到了风景秀丽、令人难忘的清华园。在清华大学任教不久,1952年随着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曹宗巽教授来到了有着悠久历史和良好学风的,世界著名的北京大学。那时她是为数不多的年轻女教授、女博士,加上她活泼直爽的性格,和朗朗的笑声,学生们很喜欢她的课程。
1950年代,是中国现代史上永远值得记忆的年代。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处处充满朝气,欣欣向荣。人们艰苦奋斗,努力向上,为把一穷二白的祖国建成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愉快地流血流汗。教育战线也不例外,在欧美国家对我们采取封锁政策的情况下,学习苏联就成了当时的必由之路。普遍翻译和参考俄文资料便是当务之急,这对于习惯于使用英语的曹先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不过曹先生的英语娴熟,学习俄语也很快。从她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编写的讲义中,除了主要使用英文资料外,还引用了大量的俄文资料,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她亲手刻印的《根系生理教学大纲》、《植物生殖生理教学大纲》等讲义,包含了曹先生的辛勤劳动和心血,虽然纸质粗劣,曹先生完好地保存到今天,使我们得以了解四五十年前的教学状况之一斑。曹先生这一时期的学生,大多成为了学科骨干、带头人,还有现任北大校长的许智宏院士等。他们感激老师的教诲,在曹先生寿诞之期,或中秋、新年、春节等喜庆之日,总有学生登门祝贺或看望,而更多的是贺卡从世界各地飞来,此时曹先生便会融在幸福的海洋里。
改革开放之后,年届花甲的曹先生的教学科研进入了“白金时代”,被聘为首批博士生导师,学校为她配备了助手,并给予资金支持,积极开展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1979年,她应邀出席了在母校威斯康星大学举行的第十届国际植物生长物质会议,并在会上作了“植物生长物质在性别和受精中的作用”的学术报告,报告全文收入会议论文集。1981年,她率教育部代表团,出席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十三届国际植物学会议,在大会上她的报告题目是《识别蛋白属间杂交不亲和性》,国际学术刊物《Phytomorphology》刊载了报告全文。此后,曹先生又参加了“植物开花的操纵”等等的国际学术会议,并与美国、荷兰的多所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有的成果已被国外的学术专著所吸收……
曹宗巽教授的学术造诣精深,她曾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及常务理事,北京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植物》杂志、《植物学通报》主编,《植物生理学报》编委,高等学校生物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由于她在生殖生理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声望。1989年,她被录入英国《国际名人辞典》,而后《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华古今女杰谱》也在1991年收入了曹宗巽的名字。这一年她还获得了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颁发的“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30年奖”和国家教委颁发的“从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奖”,奖状和奖牌上分别写着“心血沃神州 永葆赤子心”和“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这26个字是曹宗巽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曹先生可以引以自豪和得到安慰的。
其乐融融
愿自得其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的曹先生健康长寿!
(本文由郭建荣 周 爽撰写)
曹宗巽教授
1945年曹宗巽在Bascom Hall前林肯铜像下留影
贺卡之一
获奖证书
许智宏(左)与曹宗巽等合影
自刻讲义
祖孙三代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