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参观预约
在线观展
走近英杰
记忆北大
北大的才女——严倚云(仁爱的化身)
2020-03-30

严教授宣扬中华文化,巨细靡遗……严教授卓越的表现,多次获得各项荣誉……她毕生献身教育,循循善诱、休休有容、春风化雨,造就英才无数。每次至语言学会宣读论文,以一东方矮小残障之女性,置身于高大白人之聚会中,以英语、法语舌战群儒!答辩问难,侃侃而谈,与会学者莫不为之惊讶。

——《世界日报》October 30, 1991


孟子说过:“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赤子之心,指的是像婴儿(也像西洋所谓天使安琪儿)那样纯洁善良的真诚之心。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高尚品德。这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上,在做人典范的标准上,在文学艺术创作的追求上,都是极高的境界。而严大姐却具有这颗金子一般的赤子之心。

——张清常


严倚云(1912—1991),字寿诚,英文名Isabella Yen。原籍福建侯官,生于北京。1934年入北京大学教育系,1938年在昆明西南联大毕业。曾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讲师,《儿童周刊》总编辑,北京大学讲师等。1947年应聘赴美,执教于纽约州立师专的柏格比学院,后一面教书,一面读书,1956年获康乃尔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曾任康乃尔大学研究员、讲师,南加州大学助教,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全美外国语荣誉学会副主席,世界教育荣誉学会分会主席等职。她被选入《美国学者名人录》、《美国教育家名人录》、《美国妇女名人录》等。主要著作有《借来的生命五十年》、Encouraging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English (For Speakers of Mandarin Chinese), Sounds of Mandarin 等。


存以甘棠  去而益咏

严倚云教授于1991年10月26日逝世于Group Health Hospital。11月2日在西雅图市Acacia Funeral Home由亲属主持举行追思会,到会亲友、学生、同事、社会贤达二百余人。12月16日,由严教授服务二十多年的华盛顿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在华大伯克博物馆举办严倚云教授追思会,该系系主任康达维(Davia R. Knechtges)教授主持大会。华大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Jack Dull教授、前历史学系系主任Donarld Treadgold教授、前远东及斯拉夫语言文学系主任George Taylor教授等师生友人百余人与会。两次追思会与会人士均高度评价严倚云教授对中美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盛赞她的广博学识、先进高效的教学方法、不遗余力服务社区和终生助人为乐的博爱精神,对其精湛的烹饪艺术更是由衷的怀念。因为她的许多学生是由她精心设计的中国食文化而迅速热爱和开始探寻中华文明的。关于这一点,高叔哿先生讲述了他跟随爱妻严倚云带着她的三十几名学生上山的活动体会。她和学生约法三章,在此次活动期间全部吃中国餐;讲中国话;不可用英语交谈。这样两天的中国式野营活动,个个收获良多,就连朋友的两个全盘西化在自己家中不喜欢吃中餐,不喜欢讲汉语的中国男孩参加之后,看到这些外国学生都喜吃中国餐、喜讲中国话,而为之惊奇、为之改变。这样高先生就有点明白参加严教授学习班八个星期的美国学生为什么能讲那么好的中国话了。那恐怕是严教授的亲合力、认真负责以及严格要求等发生了作用的缘故。

严倚云的老朋友梁德馨则回忆了去看洋鬼子演中国戏的情形,中国话剧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欧阳予倩编的四幕五场的话剧《回家以后》,而热闹的是《野玫瑰》:演员的国语很标准,不仅四声分明,不像大多数老外讲汉语都是平声一个调,而且抑扬、顿挫,无不合辙,很难相信这标准的国语是从金发碧眼白面隆鼻的美国学生口中发出的,以致梁君十分惭愧自己一个中国人,说起中国话来,竟然不如严教授的美国学生。严倚云的教授法演中国戏是学好中文的途径之一。

亚洲语言文学系系主任康达维(David R. Knechtges)教授认为严倚云教授在华盛顿大学服务垂二十年,一直是汉语教学的领军人物(Leading figure),称赞她开创了语言教学和训练助手的新方法。而对严教授为了让学生学好汉语更多地了解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而精心设计的游戏、远足、中国餐会等等活动记忆犹新。并盛赞她的慷慨和好客,说“professor yen’s home was always open to students and faculty”。(《 严倚云教授纪念文集》P361-362)

Margaret Davidson管理着一家属于自己的图片公司。她认为自己今天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都是因为有严教授。她深情地回忆严教授在她迷失自我时耐心倾听了自己的倾诉并帮她作出了重要而正确的判断,才使她没有失学,渡过了难关完成了学业。她认为严教授讲课严格且幽默爽直,并总是有办法启发引导学生更加自信。Margaret感到严教授的中文学习班不仅常做游戏,对学生有着魔幻般的魅力(often fun and always fascinating)而且严教授能愉快平静微笑着倾听每个学生的诉说,并给以恰当的善意忠告。所以Margaret认为严教授关爱所有学生,其善意的建议以及优良的教学法和她慈祥的笑容一起都会成为最重要的极为美好的记忆……(《严倚云教授纪念文集》P346)Margaret喜欢中国书法,她为她敬爱的严教授献上很有中国文化传统意味的挽联(见照片):

倚云吾师千古

道业昭彰愧我程门空立雪

典型永在感师绛帐广传经

受业戴玛丽敬挽

与会者盛赞严教授默默地有时在被帮助者并不知晓的情况下给予了许多学生、朋友、同事以帮助,称她是“众人的母亲”、“爱学生如己出”、“出山的泉水”、“放射着女性光辉的巨人”、“A Pioneer in contemporary Foreign Studies”、“She Never Lost Her Positive”等等。

一个身有残疾、个子矮小的中国女人,在美国生活几十年,以自己的学识、人品赢得了各界人士的爱戴与尊敬,从追思会签名薄中我们看到除中文、英文外,还有俄文、韩文、印度文、梵文、拉丁文、意大利文、越南文、蒙古文、瑞典文、印尼文、日文、希腊文、法文、泰文、阿拉伯文、德文、满文、挪威文、荷兰文、西班牙文……可见她的朋友、学生遍天下,可知“春风化雨,造就英才无数”(《世界日报》之语不虚。

严倚云教授一生帮助过的人不知有多少,其中有初次见面的,有未曾谋面的,而且多是在人家尚未开口,她看到人家需要帮助时主动伸手相帮的。她这种“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的如冬日、如醇醪的煦煦爱心,不仅她的众多学生铭记不忘,进而仿效,就连年至耄耋的大学者也感慨不已。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郭良玉夫妇,1987年在西雅图第一次与严倚云、高叔哿伉俪见面就得到她主动的无微不至的关爱,感动得“止不住落泪”,使何郭二位感到“人间仍有善良、纯真、友情中没有任何杂质,清如未出山的山泉水”的真情,以致何兹全先生感叹“孔子说‘礼失求诸野’,现在要求诸国外了。我们将永生不忘您们两位的真情友谊”。(《严倚云教授纪念文集》p265)严倚云教授的高足菲律宾华裔陈毓贤女士在回忆与严、高二位相识相处的“那一串美好的日子”时说:“他们的家住客之多,如过江之鲫,络绎不绝……两位先生多年来照顾帮助了无数与他们非亲非故的学生,朗诺和我只是其中的两个而已。”(同上P292-295)

人们对严倚云教授的思念是美好的、无尽的。美国南方大学哲学系前系主任、退休教授艾山先生拟“‘存以甘棠’,歌咏于无尽”来表达对她的永恒的怀念。

“存以甘棠,去而益咏”是我国早期传统启蒙教育读物《千字文》中的句子。《千字文》综括了我国许多优秀典籍的精华,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好读易记,条理清楚,内容广泛,涉及自然、社会、伦理、教育、历史、习俗、世故、人情等方面无所不包,而且常常用典,颇耐品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深为人们喜爱和运用,以致其中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像甲乙丙丁……子丑寅卯……一样,常被用作序号,北京大学民主广场北端的学生宿舍楼即有天字号、地字号……这“存以甘棠,去而益咏”是扼要记叙《诗经》“召南·甘棠三章章三句”,它记述了西周初年政治家召伯(姬奭)巡行南国,传布文王德政时曾在甘棠(杜梨)树下结茅立舍。南国之人遵召伯之教,服文王之化,召伯虽已离南国,但后人思念其德,故爱护甘棠树,世代加以保护不忍损伤:“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层层加重语气,表示对召伯的永爱永颂。严倚云教授在美几十年,为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把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介绍给西方,使无数西方人(其实也有东方人如日本、越南、泰国等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热爱中国文化,特别是严教授以自己博大的爱,一生助人为乐,埋头苦干,坚毅奋进,诲人不倦,慷慨好客等高尚品格为无数人所敬仰。人们对严教授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思念、爱戴之情,用“存以甘棠,去而益咏”来表达是不为过的。刘忠恩的挽词简约地表达了这个意思:

悼念倚云教授

“您虽与世长辞

您那慈祥的面容

依然浮现在我们面前

您那亲切的话语

仍旧回荡在我们耳边

为了传播中国文化

竞竞业业  满腔热血

献身于教育事业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

默默奉献  历久弥坚

努力于侨务连年

您是那样

宽宏仁慈  诲人不倦

您是那样

奋力求知  勇往直前

您那不平凡的一生

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源泉”(同上 P43)


笃初诚美   慎终宜令

人们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鼓励、赞美学生超过老师,又常用“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自勉或互励,要有恒心有毅力奋进求索。这些激励求知求学的名句均源自《荀子·劝学篇》。《劝学》是荀况的代表作之一。在《荀子》二十卷三十二篇中,《劝学》篇被历代各种文选所选录、选注,甚至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中也能读到它。在我国教育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其影响直至今天。文章不仅论述了学习、求知可以增长知识、明白道理、修养品德、改变气质等重要作用,而且指出、强调了顺次学习、积少成多、持之以恒、精诚专一等学习方法。例如关于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完成?学习的目的意义又是什么?其文曰:“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就是说学习的顺序是光从诵读经书开始,而最终要研究典令礼制;学习的意义目的在于先做士人,终成为圣人。而要达成这个目的,“真积力久则入”,只有诚心向学并且力行笃实才能学有所得。《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将此段文字浓缩为“笃初诚美,慎终宜令”。

严教授家学源渊,博览熟读中华典籍,且聪慧过人,故能由博返约,融会贯通,所以在同学求解《诗经·召南·甘棠三章》时给予精辟条理的讲解,并指出《千字文》中有这段优美故事情节的简要记述。由于《千字文》的语言特点,使读者容易记住,时隔半个多世纪,艾山先生仍清楚记得当年在故宫东北角河沿靠近北大一带的矮围墙边严倚云为其讲述的情景。

严倚云的祖父严复是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大约在严倚云十岁那年,因为一个她十分喜爱视如珍宝的小瓷猫玩具被人拿走而大哭时,祖父及时开导了她。告诉她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别人偷不去、抢不走的东西,那个最宝贵的东西不是别的,就是一个人的学问。除此之外的任何东西,别人都可以从你手里拿走、偷去。世界上任何可以用金钱买到的东西都不是最宝贵的,学问是用金钱买不到的,所以最宝贵。正所谓“黄金未是宝,学问胜珍珠”。不过这最宝贵的用再多金钱也买不到的而又真正属于自己的学问,也只有自己努力学习才能得到。十岁的她居然从此把那些小瓷猫、花围巾、花衣服不放在心上,一心向学,塾师常常夸她聪敏过人。家中又有条件,所以,中华典籍、英文、法文、数学诸书,她都博览无遗,且能熟读深思,每有收获。那些女孩子应做的刺绣及琴、棋、书、画等等严倚云只要沾手,就下功夫学好。

这些为她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十三岁入法国天主教创办的北京圣心女校,主修英文、法文两科,兼习钢琴、油画。该校校长、教职员以及校工都是苦修多年、道行高深的外国修女,严倚云为学好语言,常常和这些修女谈论聊天,不管是英国、法国、意大利或俄国的修女,因为她们不通中文,所以开口便是练习,正是这样的条件,严倚云的语言功底在日后得到充分展现。十七岁即在多处兼课半读半教。二十岁通过法文考试获法国政府颁给的文凭,这成为她在西南联大时能任教于中法大学的资本。二十二岁在万马军中夺魁,高中当年北大榜首,以教育为主系,以英语为辅系。当时她的英语水平可以免修,但她还是随班听讲,她自己说这样可以温故而知新,因为学无止境。实际上她成了不在册的英语助教。由于身处同学中间,知道难点所在,加上她乐于助人的和蔼可亲,平等善解人意,用自己的体会娓娓道来的讲解,自然同学容易理解和接受,不知不觉在轻松愉快中解决了疑难,水平提高了。后来有的同学体会深刻,称严倚云创造了“高者为其下”、“以多和寡”的教学法。

二十六岁的严倚云在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教育系任教并胜任愉快。三十五岁应聘赴美,任教于纽约州立师范学院。“学不可以己”“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荀子·劝学》)中国传统治学精神促使她在三十九岁入密歇根大学研究院攻读语言学,一入校门便把博士必考的法文考通过了。学费来源除奖学金外,还是老办法:兼职教书、校对、保姆、电话售货员、宿舍的大厨等,半工半读,半年后获密大语言学硕士学位,打破了已往任何学生的速度。翌年,她在四十岁时入康乃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不到一年时间几乎修满博士学位,然而在四十四岁时(1956年),严倚云才成为语言学博士。读博其间仍是半教半学,以赚得学费,兼任康乃尔大学研究员、讲师,实际只读了二年研究院,但她却通过了那一系列所需五六年的学习的考试,令朋友们吃惊不小。在她兼任康乃尔大学讲师时专为说国语的学生编写的《英国话》(English For Speakers Mandarin Chinese)于1955年出版。

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是美国著名大学之一,许多中国赴美留学生曾在Cornell学习,如前北京大学校长胡适,中国动物学研究的奠基人秉志院士,中国真菌学的创始人、中国植物病理学的主要奠基人戴芳澜院士等。

康乃尔大学有个中国同学会,常举办各种活动,联络感情,互帮互助。在一次聚会的智力测验游戏中,严倚云得到智力最高奖——一只制作讲究的烟斗,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因为那烟斗是为男生准备的,他们没有想到康乃尔大学智力最高的学生会是女生,而且是个身有残疾的半老女生。

中华传统认为学应致用,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是给人看的装饰品。所以荀子说:“君子之学也美其身”,“君子学也,入乎耳,潜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荀子·劝学篇》)。这传统思想反映在严倚云教授一生中。

严倚云自小不同凡响:三岁时摔伤腰骨成为驼背,她容让宽恕,不抱怨;被别人不小心用开水烫伤了脚,脚肿得连鞋袜都脱不下来,她居然不哭不闹,不告发肇事的人……一个外貌柔弱的小姑娘,却有如此刚毅不拔、坚强自傲的意志力量,令人称奇。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也许正是这苦难磨炼出她要强、奋进的精神,不仅战胜关节炎、高血压、糖尿病、红斑狼疮等各种疾病的折磨,而且学兼中西,贯古通今,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的名家。最终在学生、同事、朋友们的印象中,成就了一个完美人格的人。这可能就是当年在她为艾山讲解《千字文》时,先写下句“慎终宜令”,再写上句“笃初诚美”,不依顺次讲解,表示她更看重最终的结果——创格完人。


利而不害  为而不争

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八十一章》)一个人若能做到“只管为善,不问前程”,只做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的事,而不做损伤他人、社会的事,那就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近于圣人。可以说严教授就是这样的人。

严倚云自小谦和温厚,克己待人,礼让不争。十来岁的小姑娘哪有不爱美的,见了花衣服、花手套等哪有不动心的。然而严倚云在自己被允许有挑选最喜欢的礼物的优先权时,放弃了这个权力,她克制自己把最喜欢的软缎花袄让同辈小姐妹穿上,而自己只拿一件别人不在意的、价值不能与那软缎花袄相比的毛线围巾。

那没注意提着满桶开水泼洒到小倚云脚上的工人,是一名新到严府,不熟悉情况的小青年,严倚云相信他是失手,决非有意。因为他当时吓得几乎要哭,并连连道歉。所以在家人再三追问是谁烫了她时,她不肯说出那个工人的名字。因为她知道,如果她说出那工人的名字,工人一定会受到处罚,甚至会被开除,丢了饭碗。严倚云是绝对不愿意这种事情发生的,所以她说,你们别问了,我知道他绝不是故意要害我,是他不小心犯下的错误,他当时已经向我道了歉,我不会再怪他的。小倚云这种宽恕待人的美德为许多成年人所没有。可说她是自小不凡。

严倚云少年时代严家生活富足,衣食丰美,及其步入青年,家道中落。她19岁那年,祖父、一代学人大师严复辞世之后,严家生活更是一日不如一日,所以严倚云十七八岁即开始边读书边教书赚取生活费、学费。及至她大学毕业后,更是为了族中姐妹、兄弟、侄辈的学业不致中辍而四处打工兼差。她在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任教外,曾在中法大学教法文、在翻译官训练班教英译、做昆明广播电台教育节目主持人及家庭常识节目的主讲人,还任《儿童周刊》的总编辑……四处奔忙所得报酬,除自己简朴的生活所需之外,全部用于帮助族中子弟姐妹。妹妹严係云在“和倚云一起长大”的怀念二姐的文章中说:“你从青年时就喜欢帮助别人,族中姐妹、兄弟、同学之间都受过你的帮助”,“严氏族中姐妹子侄,多少受过你的恩惠,也包括我的长子在内。”严倚云的表姐伍秀真也说倚云“稍长任家庭教师,稍有收入亦从不计家人相待之薄,也慨然帮助家用,绝无吝啬。对朋友同学更常急人之所急,热心解囊。”

如果说一个人帮助兄弟、姐妹、朋友等亲友还比较容易做到的话,那么帮助不相识的人则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但是严倚云做起来却是那么自然平常、主动。因严倚云的帮忙而改变了生活轨迹的梁实秋的女儿梁文蔷曾说:“严姨助人,对象不分贵贱亲疏,一视同仁。不相干没见过面的人也照帮无误。”当年严倚云在密歇根大学攻读语言学硕士学位时,本来可以接受AEC救济金,安心读书不用去辛劳兼职赚取学费的,但是她主动放弃申请这份救济金,以便那些初到美国,不被允许打工而又无力解决学费的不相识的中国学生得到这名额。因为严倚云是被纽约奥尼昂(Onconta)大学教授威立斯·波特(Willis P. Porter)博士邀聘入美的,她有在中国大学多年的服务经历,与普通的中国留美学生不同,她具有超额移民身份,在美任职不受限制,可以赚到学费,所以严倚云坚持自食其力,把救济金名额让给其他不能做事的中国学生。因为“Isabella有一套高论:“中国人在此时应风雨同舟,彼此不竞争而需要互助。”(《严倚云教授纪念文集》P242)这种牺牲是自觉自愿而完全不图回报的,因为得到这名额的学生完全不会知道这个机会是由严倚云提供的。在美国她的知名度日隆,于是美国的国防奖学金及外国学生的学费奖学金的审查团成员她一做就是十几年,成了审查奖学金的专家。那是因为她了解中外学生的困难,又肯为他们说话,经她争取的奖学金、助学金而可以完成学业的中外学生不计其数。当然她更关心、爱护新到美的中国学生,不分来自大陆、台湾、香港,一视同仁。严倚云的博爱之心也得到其夫高叔哿先生的支持。新到美国的中国学生,对美国国情、学校的规章制度等等不了解,只要找到她头上,他们就不厌其烦地给予讲解和指点。如果经济上有困难,严高二位就想方设法帮助解决,或介绍临时工作赚取学费以解燃眉之急,或帮其找同学合租住房分担房租以减少开支,有机会时则帮助申请奖学补助金,有时干脆解囊相助……

严倚云教授的助人往往是不等人开口的,她看得出什么人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她就主动送上什么帮助。1987年秋,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兹全先生因事赴美,在西亚图的一次聚会上第一次结识严倚云教授,但一见如故。后来当她得知何先生腰腿疼时,认为可能是睡软床睡的,于是她就自驾车送来一块大木板,垫在软床上让何先生睡在上面将养。年逾古稀的何兹全先生“止不住落泪”,因为给他送来木板的是年长于自己且身材矮小有残疾的女教授,是她自己看出何先生需要而并非何先生开口的,更何况以她那样的身躯体力亲手把那木板弄到五层楼上并非轻而易举……每提及此事何先生就会用“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倚云、叔哿就是两位不失其赤子之心的人”来表达对严倚云教授的感认,严倚云是他心头永远吹不散的人影。而何兹全先生的夫人郭良玉教授通过此事感慨颇多,她认为认识严倚云教授是一种幸运和幸福,严倚云使她看到了“人间仍有善良、纯真,友情中没有任何杂质,清如未出山的泉水。把人间给我的龌龊印象,记忆中的灰尘,洗去了不少”(《严倚云教授纪念文集》P263~266)。

梁文蔷女士在说到严倚云的古道热肠,助人为本时称:“受过她帮助的人不知有多少,严姨助人,贵在主动。她眼里有数,不等人开口,看到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就帮一把,事后也不居功……像严姨这么热心肠的人是不多见的。”(同上P279)这是对严倚云熟悉之人的中肯评价。

严倚云教授一生爱人、助人,她所帮助过的一个一个具体人不计其数,而她热心社区服务,传播中国文化,在精神上、心灵上受其益者更无法计算。她关于妇女问题的演讲,从妇女在传统的男性中心的社会里所遭受的种种摧残、压迫、不平等、不公正到妇女的普遍觉醒,为争取妇女应有的权力和地位而行动起来,反对家庭暴力等等,风趣而生动的演说,激起多少妇女的共鸣和热烈回应。她关于中国的家庭的演讲,从中国人以家庭为本位,美国人以个人为本位的对比与区别,到婚姻制度、亲属称谓、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尊卑地位等等的详细介绍,使那些身在美国但来自各洲的黄、白、黑各肤色的听众听得入迷。她以流利的英语、法语回答着各种问题,包括有些不友善的问题,严倚云则义正词严予以驳斥,使那些故意刁难者哑口无言,折服于这矮小的中国女人面前。在场的中国人都为她骄傲,因为她为中国人、为女人争得了面子、争得了尊重。她关于中国书法文化的讲演,介绍了中国文字的演变发展,有行、草、隶、篆等不同,它不仅是记事、表情达意的工具,更是可供欣赏的艺术,是世界各国文字中的高层次高境界……使不少洋鬼子喜欢上中国书法,并有洋弟子的书法展示。关于中国的饮食文化,严倚云教授不仅讲演“中国烹饪之传统”加以介绍,更是亲自动手烧菜当大厨(这是她小时候,每逢家宴厨房缺人手时,悄悄避开家人,到厨房帮大师傅烧菜偷来的手艺)。她家的大可二十多人用餐的餐桌,更是华大师生、朋友们难忘,她的家就是中国菜肴的烹饪教室,她在华盛顿大学附近开设的烹饪学校“Isabella yen’s cuisine”风味兼及南北,浙、闽、川、台……无不包,每日顾客盈门,生意十分兴隆。中国饮食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以及“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保其正色。”(《黄帝内经》)这种保证营养又不使过量的中庸养生思路,正好附合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医学界、营养学界发现自己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带来的不良后果,开始摹仿学习亚洲人的饮食起居的要求。她关于教育注重做人的“整个人”的教养的方法,引起了许多美国学生家长的好奇,这些家长到处打听这个Isabella yen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半老的中国女教授怎么能够让他们的孩子如此兴奋地说起她来没完,要知道普通的美国大学生回家大多谈他的女朋友,而很少谈老师的。以至于有一个学生在家里赞扬严教授的美好言词被他上小学的儿子记在了心里,学校在模拟投票选举总统时,他的儿子觉得这个老师那么好,应该可以当总统,而选票上没有Isabella,于是他就依照选举法填上了严教授的名字Isabella yen投入票箱,此事后来传开,严倚云被称为一票总统。

由于严倚云教授的出色贡献,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及其夫人曾对她赞誉有加,严教授也曾两次被邀做为贵宾参加美国国宴。还被邀请参加美国有成就妇女一年一次的盛会Matrix Table。她被载入The Directory of American Scholars(《美国学者名人录》)、Who’s who in American Education(《美国教育家名人录》)、Who’s who of American Women(《美国妇女名人录》)等。她曾任美国东方协会西海岸分会、华人服务社、陆荣昌博物馆、华盛顿州亚美协会等社区组织的董事。她还任过全美外国语荣誉学会副主席、世界教育荣誉学会分会主席,并获得福尔布莱(Fulbright)奖金……

严复曾把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对二十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的巨大变化起到过促进作用,是一位伟大的启蒙教育家、思想家。严复的孙女严倚云,则致力于把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她多年的努力可说硕果累累,但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在她的晚年力所不能胜任时,与夫君高叔哿共同捐出美金四十三万七千元设立了(1)“严复翻译奖基金”(Yen Fu Endowed Translation Prize Fund):奖励由华盛顿大学亚洲语文系教授组成评委会选出系内学生“中译英”的最佳作品在学术性刊物上刊登的学生;(2)严复奖学金基金(Yen Fu Endowed Scholarship Fund):奖励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有特殊研究兴趣,并关心人类福祉的学生,以继续她未竞的事业。

严倚云教授一生做了许多常人难以做到的事,而她还是个医生预言活不到十五岁的残疾女性。对此,她平静而轻松地说:“借来的生命本来是用在为众人谋福利的,所以见事就赶着做,只要事情做成功就满意了……”所以人们赞美她是“放射着女性光辉的巨人”,“一生为中西文化搭桥的女性”,说她有“金子一般的赤子之心”,是“侠肝义胆的倚云”,发出“倚云,我们都爱您!!”的呼唤……

我们看,她的一生是不是对“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生动诠释呢?墨子说:“仁人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墨子·兼爱中》)严倚云,仁人也。


仁者爱人  己轻群重

自西汉中期,董仲舒的“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为统治者所推行以来的两千多年间,“三纲”、“五常”便是中国社会的道德标准。又经历代学者的不断阐释、发挥、完善、推广,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便成为人们的不移信条,影响深远。直至今天,在扬弃的基础上仍有其部分内容为人们所信奉,如关于“仁者爱人”。

“仁”居儒家道德规范之首,“仁”的基本含意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的思想,更明确为“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严倚云出生在诗书、礼教之家自幼在家塾诵读中华典籍,做人处世的道德规范自然是重要必修科目,那推己及人的自己所欲,亦应为他人谋之;己之不欲,亦应为他人祛之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等自是谙于心而体于行。更何况她的母亲吕太夫人的言传身教树立了好榜样。吕太夫人常对自己的孩子倚云、係云说:“××的娘远在福建,要是知道孩子在北京受委屈,岂不心疼?”以此来解释重责她们而轻责爹娘不在身边的孩子。吕太夫人这种薄己厚人,常为别人着想的榜样,自然对倚云姐妹有着不小的影响。我们看到倚云自幼对人对事能容忍、谦让、宽恕而不抱怨;对己则努力奋进,学而不厌。她在家人一再追问下,始终不肯说出闯祸的工人名字,因为她知道那工人不是有意要害自己,只是不小心的失误。她曾照应从祖父母辈到侄孙辈上下五代人,而其中有的族人待她甚薄,甚至不肯借钱给她葬母,她也不计较,在她事业有成之后,对他们的子女仍照顾有加,不提当年不借钱买棺木之事。一些当年看不起她的亲故,在她成名之后,纷纷前来,倚云则不念旧恶,尽力给以经济上、生活上的帮助。她曾放下自己的备考,为同学操办婚礼,因那同学的岳母发话,需要办盛大婚礼喜宴才允许把女儿嫁过去。严倚云为同学救急,成人之美,只好暂且把准备考试的事搁在一边,集中精力,利用她人缘优势,组织人马奔忙数日,终于办了一场康乃尔大学空前热闹盛大的婚礼。之后她再日夜苦干通过了博士考。

她的家常常是高朋满座,有相识的亲朋故旧,有从未谋面初次登门的学者,而更多的则是赴美留学的新生,严高二位来者不拒,一视同仁,尽力帮助,有时过道走廊也有人高卧……高严府上俨然旅店、难民营相似。而这一切都是免费的,有的临离开严寓时,还要资助若干。

严倚云一生自励奋进,宽厚爱人,自奉甚俭,慷慨待人。在她辞世前将其一生所积蓄的四十三万七千美元捐做严复基金,以奖励研究中国文化之优秀学人。这项基金的设立,一方面是对将西方思想文化介绍到中国的先驱、其祖父严复的纪念;一方面表现了做为严复后人的严倚云对传播中国文化搭建中西文化桥梁的不断努力。

严倚云的博爱精神受到广泛赞扬,但也有不少人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有钱不佩戴昂贵的首饰,买菜要挑便宜的,却要省下钱来助人、助学?自己生了病,还要坚持为别人修改稿件、打字、介绍工作……?这一切恐怕要到她的博爱精神中去找答案:“爱是用不尽的,不会因为爱一个人,就没有多余的爱去爱别人”,严倚云常常这么说。她认为“爱”是达到人生鹄的所不可少的工具。把她对爱的看法传播开去,是她感到最快乐的事,她希望和她接触过的人或多或少也能具有这种博爱之心。因为在严倚云看来,人有不同的爱,在中国文化中,对父母长辈的爱是孝,对兄弟辈的爱叫悌,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可以是超然的爱,如老少间的“忘年之交”,男女间的“忘性之交”(这是严倚云创造的新词),至于夫妻之间的婚姻之爱,严倚云认为那是永久的蜜月,是两个小世界结合成一个大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正是由于感受到严倚云的博爱,美国维州大学外文系教授陆善仪说:“严先生一生爱人、教人和助人不倦,她那煦煦的爱心如醇醪、如冬日……只要想想追随她的那些日子,有如沐浴在爱的光辉中,自有一般温暖陶醉。”陆善仪曾跟随严倚云做学生、做助教达七年之久,感触很深。陆认为“严先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爱憎好恶和生活方式,无一不是传统中国式的。”陆想起严倚云第一次请她来家作陪客时的情景:那是台湾大学历史系刘崇鋐教授路过西雅图,刘是严在西南联大时的老师、同事,严请刘吃饭。严倚云很重师生情谊,关爱自己的学生,她推己及人,想刘先生一定喜见自己的学生,听说刘的学生陆善仪在此,就请陆来作陪客。这“小陪客”以后就成了助教、教授。和陆善仪一样,严倚云的许多学生,如今已是全美各大学的中国语文、历史、地理、经济等多学科的教授了,他们传扬着严教授所播下的中国文化的种子。正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

严倚云教授的众多学生中,举世闻名的电影明星李小龙对严教授的评价最具代表性。李小龙不仅中国武术练到炉火纯青,举世无双,而且思想非常传统中国化,做人做事体现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意味,因此他对严教授孜孜矻矻以火一般的热情热爱、传播中国文化十分赞赏,对她用自己的热情燃炽了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和极大的兴趣之火给以充分肯定,李小龙说起严先生:“She caught our fancy; We caught her fire”。

台湾大学历史系前主任李迈先教授,与严倚云同是1934年考入北大同在文学院,但不同系的同级同学,有些共同的课程常有同堂听讲的机会,相知颇深。李教授说:“倚云一生虽然十分辛苦,受了不少挫折煎熬,但她从不怨天尤人,悲观畏缩。总是生气勃勃,笑靥迎人,怀着一腔侠肝义胆,勇敢地接受挑战,为自励,为助人,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可谓确当之论。那么严倚云的理想是什么呢?又如何实现呢?关于这一层,我们没有看到直接的说法,但是根据严倚云一生为人处世的实践,以及她的学生、同事、亲属、朋友的感知,我们还是约略可以推知一二的。

严倚云教授用借来的生命为众人谋福利,见事就赶着做,只要事情做成功就满意了。她一生帮助过无数的人,培养了英才无数,做事不忘给中国人争脸争气,实现了她祖父临终遗训:“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事遇群己对待之时,须念己轻群重。”……完全是推己及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的儒家“求仁”思想的体现。

儒家思想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其本质在于人有“仁”心,“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具体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有此四心,则有达到仁、义、礼、智、信的基础,只要从此出发,努力以求便可达到,即所谓:“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人皆可为尧舜,只看为不为。严倚云教授,仁人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正在被世界所认识,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已有36个国家和地区建起孔子学院80多所,传播研习儒家学说以指导今天的社会生活。严倚云教授无疑是一面旗帜。


(本文由郭建荣撰写)


青年严倚云

高叔哿严倚云由胡适介绍于1958年结婚

严倚云手捧祖父严复遗照

好友三人行自左至右马仰兰、严倚云、何恺青

欢迎大陆学者何兹全教授自左至右何兹全、严倚云、高叔哿、王孝龙、何恺青

自左至右郭良蕙、郭良玉、严倚云、严系云、郭良琛

追悼会场

洋弟子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