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蔡元培(1868-1940)字孑民,浙江绍兴人。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义革命家。1916年12月至1927年8月,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方针,对北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北大新思想的活跃、新思潮的传播和学术的繁荣,为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初基地创造了条件。曾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为中国近代教育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著作编为《蔡元培全集》。
蔡元培先生曾任北京大学校长近11年,虽然他自己说“实际在校办事,不过五年有半”,但却是对北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校长,被尊为北大“永远的校长”。毛泽东盛赞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1981年毕业前夕,北大1977、1978级毕业生经过广泛征集和热烈讨论,最终确定以铸造蔡元培、李大钊两位先生铜像的方式来给母校留下永久的纪念。多方征集款项后,他们前往中央美术学院寻求塑像设计方面的帮助,当时雕塑系的领导老师为他们的热情和精神所感动,决定义务承担两尊铜像的创作任务。我国著名雕塑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竹韶曾于1928年到杭州国立艺术学院学习,多次聆听过该院名誉院长蔡元培先生的演讲,因此主动请缨创作蔡元培校长铜像。
此前曾竹韶教授已先后承担过人民英雄纪念碑上虎门销烟浮雕的创作和革命历史博物馆(现今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工作,还创作了李四光、蒲松龄、李清照等名人塑像。在蔡元培像创作过程中,他始终秉持两点,一是爱国校友、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九三学社创始人许德珩先生提出的“寓威严于和蔼之中”,二是1917年蔡元培先生赠给北京大学毕业生的铜尺上刻着的对联:各勉日新志,共证岁寒心。
从形象上来讲,长子蔡无忌的相貌与其父亲蔡元培最为接近,次子蔡柏龄的神态举止与其父亲蔡元培最为相像,女儿蔡睟盎的背影与其父亲蔡元培最为相似。从衣着上来讲,当时的长袍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许德珩、杨晦等老先生诙谐地说早在1949年欢庆解放的爆竹声中,他们就把长袍改成中山装了。后几经辗转联络,由蔡元培先生的女儿提供了一件1936年蔡元培先生与鲁迅等会见英国文豪萧伯纳时所穿的长袍。因此,曾竹韶教授综合各方资料创作出了如今在未名湖钟亭前三角地草坪的这座身着高领口长袍的蔡元培先生半身铜像。
铜像由北京钢铁学院和首都钢铁公司协助铸成。下方基座上的“蔡元培先生”五个镀金字,由许德珩先生题书。
1982年10月15日,蔡元培像落成仪式在未名湖畔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兰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邓力群,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等出席仪式。如今的蔡元培先生铜像前,一年四季鲜花不断。元培精神,永在长青。
说明牌
蔡元培先生铜像落成于1982年10月15日,是北京大学1977、1978级毕业生留给母校的永久纪念。该铜像由著名雕塑家、中央美术学院曾竹韶教授创作,北京钢铁学院、首都钢铁公司协助铸成。该铜像在落成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学生会:《时代精神的丰碑》
何晋:《燕园文物、古迹与历史》
文字:张鑫、杨瑷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