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参观预约
在线观展
走近英杰
记忆北大
李大钊像
2024-10-21



历史故事

李大钊(1889-1927)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革命家、思想家、学者。早年赴日本留学,曾代表留日学生“泣血陈词”,反对日本试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6年回国后任《晨钟报》总编,著文“以青春中华之创造为唯一使命”。1918年起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史学、政治学等系教授,其“温良长厚,处己以约,为学不疲,诲人不倦,是以从游日众,名满京城”;并出任《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编辑,倡导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后,是北京大学也是中国系统地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发表《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论,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20年10月创建北京共产党小组,全面参与党的筹组,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共成立后,负责北京地委、北方区委的工作,当选中共第三、四届中央委员,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重要领导者。1924年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建立国共统一战线,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又参与领导“首都革命”“三·一八”斗争,为策应北伐做出重要贡献。1927年4月被奉系军阀逮捕,“受审问时,态度甚从容”“俨然一共产党领袖之气概”。4月28日上午,慷慨赴义,从容走上敌人的绞刑架。时北京青年所送挽联写:“为革命而奋斗,为革命而牺牲,死固无恨;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者何堪!”论著编为《守常文集》《李大钊文集》等。

1981年毕业前夕,北大1977、1978级毕业生经过广泛征集和热烈讨论,最终确定以铸造李大钊、蔡元培两位先生铜像的方式来给母校留下永久的纪念。多方征集款项后,他们前往中央美术学院寻求塑像设计方面的帮助,当时雕塑系的领导老师为他们的热情和精神所感动,决定义务承担两尊铜像的创作任务。著名雕塑家、时任雕塑系系主任傅天仇教授便创作出如今坐落于燕园校区苔园草坪正中央的李大钊像。

傅天仇教授曾创作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大型浮雕“武昌起义”,具有深厚的雕塑功底。在创作李大钊像时,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铜像上所刻画的细边眼镜、身穿长袍、剪平头发式的形象,是北大时期的李大钊,也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外形特征的一个类型。雕塑头和胸部动作的方向有细微的变化,头略侧,脸部是含笑而又严肃地注视远方的神情,以求静中有动。为了配合这个目的,雕塑中采用头部实中有虚,胸部虚中有实的手法。下部和后侧有一些粗糙的泥块,用来显示铜的质感。刻划集中于头部和五官,脸部肌肉构成纯朴的笑意,鼻翼平静,嘴坚定而紧闭,双目注视远方,头部微侧,像是深谈时的神态,以达到静中有动的韵味。

这些都是力求还原大钊先生在北大工作期间的神态模样,但当时的长袍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许德珩、杨晦等老先生诙谐地说早在1949年欢庆解放的爆竹声中,他们就把长袍改成中山装了。后几经辗转联络,由蔡元培先生的女儿提供了一件1936年蔡元培先生与鲁迅等会见英国文豪萧伯纳时所穿的长袍,也就是铜像穿着的这种高领口长袍。

参加铜像建造的单位有中央美术学院、首都钢铁公司、北京钢铁学院、北京计量仪器厂等。下方基座上的“李大钊同志”五个镀金字,由许德珩先生题书。

1982年10月15日,李大钊像落成仪式在未名湖畔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兰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邓力群,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等出席仪式。如今的李大钊先生铜像前,瞻仰凭吊者络绎不绝。大钊精神,永放光芒。


说明牌

李大钊先生铜像落成于1982年10月15日,是北京大学1977、1978级毕业生留给母校的永久纪念。该铜像由著名雕塑家、中央美术学院傅天仇教授创作,北京钢铁学院、首都钢铁公司协助铸成。该铜像在落成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学生会:《时代精神的丰碑》

何晋:《燕园文物、古迹与历史》

文字:张鑫、杨瑷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