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参观预约
在线观展
走近英杰
记忆北大
李大钊在北京大学
2010-09-24

原载《北京大学校报》2009年12月25日专版

李大钊在北京大学

马建钧  周爽  杨琥

北京大学档案馆校史馆


    2009年10月29日是李大钊诞辰120周年纪念 日。作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中国共产 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以其光辉的业绩、 卓越的思想和完美的人格,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 生了深刻的影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1917年 底受聘北大,到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杀害, 李大钊在北大度过了整整10个年头。这是他38年 生命历程中最宝贵最辉煌的10年,在中国历史上 留下了彪炳青史的业绩,也为北大留下了一笔宝 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一、从图书部主任到史学系教授1917年11月,李大钊受聘北京大学。1918年1 月,他接替章士钊任图书部主任,1920年7月任教 授,后以史学系教授兼图书部主任,1922年12月 辞图书部主任之职,改任校长室秘书。当时,学校 总务处下辖6部,计为文牍、会计部,注册、编志、 询问、介绍部,图书部,仪器部,出版部,校舍、斋 务、杂务、卫生部,6部主任组成总务处委员会,总 务长由文牍、会计部主任蒋梦麟担任,总务部设 总务会议商讨相关工作。为民主办学、教授治校, 蔡元培校长还设立了8个专门委员会,即组织委 员会、预算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聘任委员会、图 书委员会、庶务委员会、仪器委员会、出版委员 会,有些年度还曾设立过入学试验委员会、学生 事业委员会、学生自治委员会和新生指导委员会 等。各委员会委员人选由校长推定提出,经校评 议会讨论通过。李大钊以图书部主任身份任图书 委员会委员。
  1918年10月14日至22日,李大钊主持了北大 图书馆从马神庙校区到沙滩校区红楼新址的搬 迁工作。搬迁中,为尽量减少对师生利用图书的 不便,他亲发布告,安排上午搬迁,下午及晚上旧 馆仍照常开放。为加强图书借阅的管理,他曾在 1918年和1920年先后两次主持图书馆借书规则 的修订。他还首订《寄存图书简章》,欢迎“寄存图 书于本馆以供教职员或公众阅览”,并“对于该图 书与本馆藏书一列保管”。为加强图书报刊资源 的流通与共享,同时也为节约经费,他曾发图书 主任告白:“本馆拟将阅过之月报汇存备考。本校 各办公室如有阅过之报,幸勿掷弃,每旬日或半 月送交本馆一次,至为感祷。”又曰:“本校所设阅 报室不止一处,本馆极愿与之联络,除数种必不 可少报外,其余订阅中外各报,能随时协商分购, 以求齐备而避重复,可以定期互换陈列,殊觉便 利。如表同情,即乞将所陈各报名目登布日刊,然 后互定交换陈列之 法。”对于借阅图书逾 限多日不肯缴还者, 他严令告诫,限期缴 还,以重公益;并警 示:“自明年开学日 起,不缴者一律停止 借书权。”1921年10月 21日,《北京大学日 刊》刊出的“图书部布告”中,72名学生被“停止学 生资格”,69名学生被“停止借书权一年”。而对于 学生想利用假期阅览书籍而提出的延长开馆时 间的请求,他又本“为尊重诸君好学之意向起 见”,予行方便。
  李大钊认为:“古代的图书馆不过是藏书的 地方,管理员不过是守书的人。他们不叫书籍损 失,就算尽了他们的责任。现在图书馆是研究室, 管理员不仅只保存书籍,还要使各种书籍发生很 大的效用,所以含有教育的性质……,所以和教 授法有密切的关系。教授法若是变更,那么图书 馆也不能不变。从前旧教授法是以教师为主体, 现在不满意这种制度,在教科书和讲堂以外,还 由教师指出许多的参考书作学生的材料。按这用 新教授法去实行,若没有完备的图书馆,藏了许 多的参考书,决不能发生效果。”
  1920年7月8日,北京大学评议会特别会议, 全体通过“图书馆添用助教,图书馆主任改为教 授”。此后,李大钊便以北大教授的身份兼任图书 馆主任,1920年为政治学系教授,1921年改聘为 史学系教授,1922年他辞去图书馆主任职务。
  二、以评议员、校长室秘书,参与校务1920年10月14日的《北京大学日刊》刊登了 校长蔡元培的启事,公布了新一届评议会选举结 果:本届评议会选举,收到有效选票41张(总票数 为43张),李大钊得20票,与其他15人当选。此后, 李大钊又连续3年被选为评议员:1921年,得29票 (总票数为69),与其他15人当选;1922年,得24票 (总票数为58),与其他12人当选;1923年得39票 (总票数为67),与其他15人当选。民国初年,教育 部令各校成立评议会。北大在胡仁源任校长时始 设评议会。蔡元培任校长期间,评议会是全校最 高立法机关,评议员由全体教授(讲师助教及事 务员不在内)互选之,约每五人举一名,评议长由 校长担任。须经评议会议决的9项事项如下:各学 系之设立废止及变更;校内各机构之设立废止及 变更;各种规则;各行政委员会委员之委任,本校 预算及决算;教育总长及校长咨询事件;赠与学 位;关于高等教育事件将建议于教育部者;关于 校内其他重要事件。李大钊任评议员的4年间, 共参加了26次评议会会议。
  1922年12月,李大钊辞图书馆主任职务。12 月5日的《北京大学日刊》刊登了校长办公室通 告:现在校长办公室秘书职务已请李守常教授担 任,定于本月5日起到室办公。按照当时的规定, 校长办公室秘书一职是要由教授兼任的,初为一 人,后设中文英文法文秘书各一人,负责办理校 长往来之函件,及校长所嘱办各事。
  在担任评议员和校长办公室秘书期间,李大 钊参与了北大校务的讨论与决策,为北大的进步 与发展,发挥了重 要作用。
  北京军阀政府 拖延拨付教育经 费,积欠教职员薪 俸。为此,1921年3 月15日,北京国立 八校成立教职员代 表联席会议,决定 联合行动,集体罢 教,开展索薪斗争。 会议推选北大教授 马叙伦为主席,李 大钊为新闻股干 事。马叙伦被军警 打伤后,李大钊代理主席,领导斗争一年多。
  1923年1月,因强烈抗议教育总长彭允彝克 扣教育经费,撤换法专、农专校长,校长蔡元培提 出辞职,北大师生立即展开了“驱彭挽蔡”斗争。 李大钊身为校长室秘书,又是北大评议会评议员 之一,毅然会同王星拱、马裕藻等人,联名提议请 于1月18日召开评议会特别会,商讨如何维持蔡 校长辞职后的北大校务问题。接着,北大评议会 又召开了本年第二次和第三次特别会,对全校工 作做了周密的部署,保证了在蔡校长辞职离校的 情况下,学校的各项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照常进 行。
  1925年至1926年,蔡元培未能回任北大校长 之职。而办理交涉“俄国庚子赔款”事宜,由李大 钊协助北大代理校长蒋梦麟进行,经过与俄国使 署及北洋政府当局反复交涉,终于取得了以部分 “俄款”用于京内九校经费的结果,不仅使北大度 过了一次关系存亡的难关,而且也使濒临垂危的 其他国立诸校获得解救。期间,百般斡旋、诸多交 涉,主要由李大钊出面进行。对此,当时的新闻界 认为:“年来国立九校之得俄款救济,李(大钊)从 中斡旋之功居多。”
  1926年3月18日,北大、师大、燕大等校和二 百多个社会团体数万人,在天安门举行国民示威 大会,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炮击大沽口和所谓“八 国通牒”。会后两千多人组成的请愿团在李大钊 的带领下,前往执政府请愿。当队伍走到执政府 门前时,段祺瑞竟令卫队开枪,屠杀请愿群众,死 47人,伤200余人,是为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 案。
  三、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李大钊率先在中国系统地接受、传播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他的这一伟大革命行动正是在北京 大学完成的。
  1919年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五 号上发表了《庶民的 胜利》、《布尔什维主 义的胜利》等文,热情 歌颂俄国十月革命的 意义,并预言“试看将 来的环球,必是赤旗 的世界!”这两篇文章 和他1918年7月发表 的《俄法革命之比较 研究》是中国无产阶级和先进知识分子,拥护十 月革命、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标志。1919年9 月、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第六 号上发表长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阐述了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 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1918年12月22日,李大钊与陈独秀创办了 《每周评论》。《每周评论》以“主张公理,反对强 权”、“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化”为宗旨,是五四 时期影响仅次于《新青年》的重要刊物。《每周评 论》出版37期,李大钊共发表了54篇文章。
  从1920年起,李大钊先后在北大史学系、政 治学系等系开设了“唯物史观”、“史学思想史”、 “现代政治”、“工人的国际运动与社会主义的将 来”、“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五门课程,编写了 《唯物史观》和《史学思想史》等专著和讲义,开中 国大学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之先河。1923 年,北大政治系二年级学生贺廷珊在“唯物史观” 试题“试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要义并其及于现代 史学的影响”中,阐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 原理,称“自有马氏唯物史观,才把历史学提到与 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此等功绩,实为历史界开 一新纪元,也是影响于史学上的最大之点”。在对 各种唯心史观略做批判后,他写道:“马氏真不愧 为纪元人。”李大钊对这份答卷给出了95分。由此 可见李大钊讲授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果。 也正是在李大钊担任图书部主任期间,青年毛泽 东1918年10月经北大经济系杨昌济教授介绍到 图书馆工作。他在《西行漫记》中回忆道:“我在李 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 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发起成立进步社团,指导社团活动,是李大 钊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渠道。1919 年12月11日,评议会指定李大钊为学生自治委员 会委员,1923年10月30日,李大钊任学生事业委 员会委员。1918年1月,李大钊即加入了蔡元培校 长发起组织的进德会,登记为甲种会员。他是北 大当时最重要的两份学生刊物《新潮》和《国民》 的顾问。在他的影响下,1919年3月,邓中夏、廖书 仓等北大学生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 演团”,深入海淀、卢沟桥、丰台、长辛店、通县等 地区,向工人农民演讲革命道理。1919年7月,他 和王光祈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以“科学 的精神,为社会服务,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 积极开展讲演和学术讨论等活动。
  1920年3月,在李大钊主持下,邓中夏、高尚 德、何孟雄、黄日葵、罗章龙等19人秘密发起成立 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 中国最早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 的团体。该会“以研究关于马克斯派 的著述为目的”。1920年12月,李大钊、谢觉天、郭 梦良等9人发起成立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 其宗旨是“集合信仰和有能力研究社会主义的同 志互助的来研究并传播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 学说研究会还成立了“亢慕义斋”图书室。据《北 京大学日刊》1922年6月22日所载,图书室已搜集 到马克思主义英文书籍40余种,中文书籍20余 种。研究会曾以“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于中国”为题 举行辩论会,参加者有北京各院校的教员和学 生,李大钊所做的最后总结引起了很多听众研究 马克思学说的兴趣。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会员得 到迅速发展,1921年有50余人,1922年达到150余 人。一批骨干陆续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北方地区 党的建设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920年2月,在秘密护送陈独秀去天津转道 上海的途中,李大钊曾与陈独秀商谈筹建中国共 产党的计划。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组建了中 国共产党第一个小组。1920年10月,北京共产党 小组在北京大学红楼图书馆李大钊主任室成立, 成员为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3人。1920年11月, 北京共产党小组改为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任 支部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罗章龙负责宣传,14 名成员中有11人是北大师生,1人是北大校友。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负责中共北京地 委、北京区委和北方地区的工作,曾任中共第三、 四届中央委员。1924年,他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 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并在国民党第一次代 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4 月28日,英勇就义。
  李大钊就义后,他的灵柩一直没有下葬,停 放在北京宣武门外妙光阁浙祠内。1933年4月,李 大钊就义六周年时,北大师生由校长蒋梦麟领 衔,共同发起为李大钊遗榇举行公葬的活动,蒋 梦麟校长亲自为李大钊在香山万安公墓代购了 墓地。李大钊的生前好友、北大教授刘半农先生, 执笔为李大钊墓碑撰写了碑文。文中评价说:“君 温良长厚,处己以约,接物以诚,为学不疲,诲人 不倦,是以从游日众,名满域中。”在北大1935年2 月的“俸给簿”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记载:李大 钊,50元,恤金一年,自二十一年三月至二十六年 十月,每月发50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大学在沙滩红 楼专门开辟了李大钊先生纪念室。在今日的北大 校园中,77级、78级学生捐资建造的李大钊半身 铜像安放在俄文楼。1995年,北大党委将党务和 思想工作最高奖命名为“李大钊奖”。李大钊永远 活在北大师生的心中,永远感召着北大师生为 “学术上的发展”奋进,为民族的复兴奋进。让我 们用北京共产党小组成立之初的三名党员之一 的张申府的话结束此文:“他应说是现代中国的 一个完人。不论他的思想,他的行动,他的为人, 他的待友处家,都是无可訾议的。他的思想的前 进,他的行动的积极,他的为人的纯洁,他的对人 的温厚,他的道德的高尚,他的革命情绪的热烈, 所有这些兼而有之,真可说是一时无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