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参观预约
在线观展
走近英杰
记忆北大
百年北大
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创建于1898年。它是清末变法维新运动的产物,初名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校。巍巍上庠,国运所系。一百多年来,北京大学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的学术传统。它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最初基地。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聚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众多著名学者、专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创造了一批又一批重大科学成果,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北京大学历史的新篇章。党和政府对北大的建设给予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今日之北大在改革开放中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已经发展成为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医学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和新型工程科学等多学科的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是我国重点建设的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大学。
1898 - 1912
京师大学堂时期
1898年,京师大学堂在戊戌维新运动中诞生。它是我国近代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改革旧式科举制度,制定新的学制章程,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教学内容强调“中体西用”、“中西并重”。成立之初,行使双重职能,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
京师大学堂建立的背景
京师大学堂的建立
京师大学堂的恢复与发展
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5月3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颁令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严复为首任校长。严复试图对北大进行一些改革,但由于民国初建,社会动荡,经济凋敝,学校经费短缺,办学步履艰难,北大又面临被教育部停办的问题。在师生的支持下,严复尽心竭力,维系了北京大学的生存。此后几年,北大的规模有所发展。
1912-1916
1916 - 1927
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
1916年12月26日,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民主主义改革。他实行“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方针,促进了北大思想的活跃、新思潮的传播和学术的繁荣。众多革新人物和学术大师云集北大,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最初基地。这是北大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奠定了北大的历史地位和优良传统。
三十年代的北京大学
1927年至1929年间,北大处于动荡之中,遭到严重摧残。奉系军阀和南京国民政府先后取消北京大学或更改北京大学校名,北大师生开展复校斗争,取得胜利。复校以后北大继续推行蔡元培倡导的教育思想,教学和科研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北大师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发挥了先锋作用。
1927
-
1937
复校运动及改革发展
抗日救亡运动
1937 - 1946
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京大学奉命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湖南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因战局日益紧张,1938年初临时大学被迫继续南迁至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发扬三校优良传统,和衷共济,以刚毅坚卓的精神,坚持教学和科学研究,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取得一批重大学术成果。西南联大学生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抗战胜利后又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内战、争民主的“一二·一”运动。西南联大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和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长沙临时大学
西南联合大学
复员后的北京大学
抗战胜利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的三校分别复员,北大迁回原北平校址。在原有文、理、法三个学院和一个文科研究所的基础上,学校又先后增设了医、工、农三个学院,系科设置更加齐全。学生人数、校舍面积也有所增加。
1946
-
1949
复原北平
教学科研
第二条战线
护校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北京大学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大学进入一个新的纪元。党和国家殷切关怀北大并寄予厚望。广大师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学校的整顿改革和建设。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主要从事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教学与研究的综合性大学。这一时期,北京大学适应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在探索中前进,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提供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1949
-
1966
燕园新貌
人才培养结硕果
校园生活一瞥
贯彻高教六十条
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年代
向科学进军
新的教育方针和教学制度改革
院系调整和校园西迁
参加抗美援朝和政治学习等运动
建设新北大
欢庆新生
“文化大革命”
期间的北京大学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北京大学是重灾区。广大干部和教师遭受种种打击迫害;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受到严重破坏。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北大教职员工,以各种方式进行抵制,为培养学生和科学研究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966 - 1976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北京大学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十年内乱。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关怀下,北京大学坚决拨乱反正,迅速恢复了学校秩序,并于1978年春迎来了“文革”后第一批经高考录取的大学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北京大学进入了在改革开放中振兴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时期,北大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着力加强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积极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多领域合作,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1996年10月,北大成为国家高等教育“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1998年5月,北京大学隆重庆祝建校一百周年并制定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
1976
-
1998
拨乱反正
产学研一体化
时代的呐喊 人民的心声
对外交流与合作
学科建设与教学
校园文化
科学研究
教学科研服务设施
教师队伍
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
新的起点
百年校庆
北京大学走过的历程,艰难曲折,波澜壮阔,既有光荣的历史、辉煌的过去,更有美好的未来。今日之北大,正以其安定团结、改革进取、人才辈出、成果丰硕的形象展现于世。一个水平更高、实力更强、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北京大学必将在二十一世纪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